原创 谭延闿为何在母亲去世时,躺在棺上喊:“谭延闿已死,今日出殡”
迪丽瓦拉
2025-08-19 16:34:12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在民国时期,还真有一人被赞誉为“完美无缺”,他就是“湖湘三公子”之一的谭延闿。

作为丫鬟庶子,他地位极低,可作为登科进士,他本领奇高,凭借自身努力,他甚至做到了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位置上,令人惊叹。

可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却躺在棺上大喊,“谭延闿已死,今日出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谭延闿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在他的身上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丫鬟庶子,身份惊天逆袭

1880年,谭延闿出生于湖南茶陵,彼时他的父亲已经是一府高官,可是谭延闿的日子却过得并不好,只因为他母亲是个丫鬟。

据说,当初谭延闿的母亲,其实还不是谭府的丫鬟,而是谭钟麟某位朋友家的。

这位朋友携带家眷返乡的时候,正好路过杭州,于是便来谭府做客,走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一个丫鬟不见了。

老朋友急着启程,虽是丢了个丫鬟,但也不愿意久留,于是便和谭钟麟说道,

“如果丫头找到了,就留在谭府伺候你吧。”

当时双方都没当回事,直到谭钟麟送别友人、打道回府的时候,才发现那个丫鬟原来藏在了一个客房的床下,且一直在瑟瑟发抖。

原来,这丫鬟在收拾行装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名贵的花瓶,害怕受到责罚,这才躲在床下,没想到阴差阳错却被留了下来。

谭钟麟没当回事儿,把这个丫鬟送到了自己母亲的房里,让她去侍候自己的母亲。

结果后来由于来往得多,再加上这丫鬟又长得眉清目秀,所以最终谭钟麟就把她收做了通房,十月怀胎之后便有了谭延闿。

老话说得好,母凭子贵,这个丫鬟由于给谭府诞下子嗣,于是被升为妾室。

只不过由于出身低微,她吃饭不能上桌,只能站在一旁。

就连她的儿子谭延闿在年幼的时候,都曾受到百般羞辱,被视作身份低贱的庶子。

好在谭延闿争气,为改变自己与母亲的命运,自幼便刻苦读书。

不仅被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为“奇才”,甚至还在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高中第一名“贡士”,可以说是光宗耀祖。

不仅如此,在朱汝珍编纂的《词林辑略》中,甚至还记载了慈禧太后想要钦定谭延闿为状元的故事。

只不过由谭延闿联想到了谭嗣同,觉得两人同姓为谭,且都来自于湖南,或有关系,这才心生恶念,将其贬为二甲三十五名。

虽不是状元,但是谭延闿毕竟是以贡士之身考上的进士,整个谭府都大肆庆祝了一番,而他的母亲也终于熬过了苦日子,坐上了饭桌。

为母正名,甘愿自咒庭前

由于自幼就知道母亲吃了很多苦,所以谭延闿对母亲非常孝顺,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坐在母亲身侧,就为了给母亲夹菜。

成婚之后,由于他要离家任职,无法亲自尽到孝道,所以为了照顾母亲,他特意把妻子留在家中,并反复叮嘱,“一定要照顾好母亲”。

有谭延闿这样的儿子,其母往后的岁月,自然是顺心如意的。

只不过人力有时尽,寿命由天定,虽然谭延闿与妻子精心照顾,但是其母最终还是在1916年因为身患恶疾而不幸去世了。

当谭延闿匆匆赶回家中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按照当时的封建传统,由于其母为妾,所以棺材是要从侧门抬出去的。

可是谭延闿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母亲辛苦大半生,好不容易把自己教导成才,还没过上多久的好日子呢,就去世了。

如今母亲离世,竟然还要因为身份原因而受到羞辱,这简直欺人太甚。

愤怒之下,谭延闿直接在家中大闹了一场,可不管他怎么说,谭府的人就是不同意让棺材走正门。

见状,谭延闿直接躺到了棺材上,然后大声说道,

“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眼见谭延闿做到了这一步,其他人终于无话可说,只能从正门将棺材抬了出去。

可即便如此,谭延闿内心的一腔郁气仍旧不曾吐露干净,以至于他最终对天起誓,

“我谭延闿一生,绝不纳妾,绝不让悲剧重演!”

一夫一妻,无愧妻子深情

谭延闿是这么说的,则是这么做的,他不仅从不考虑纳妾,而且也不去什么烟花柳巷之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吃喝嫖赌这4件事,吃喝在所不辞,嫖赌与我无缘。”

由于连年在外做官,母亲都是由妻子照顾的,所以谭延闿深知妻子的付出,平日里面对她极为体贴,夫妻感情甚为和睦。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谭延闿39岁那年,他的妻子也去世了,在妻子临终前夕,他答应妻子绝不再娶,会全心全意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才。

要知道,这个承诺可是极有分量的,当时的谭延闿已经是赫赫高官,人又恰好正值壮年。

不知道有多少人家想把女儿塞过来,就连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都有要与他结亲的意思,而结亲的人选正是宋美龄。

谭延闿不愿伤了宋家好意,可是也不愿意违背对妻子的承诺。

于是在这件事的萌芽进一步勃发之前,他就主动找上门去,认了宋美龄的母亲当干娘,宋美龄也就这么成了他的干妹妹,婚事自然也就无疾而终了。

宋美龄虽然没能跟谭延闿走到一起,但是对这位奇男子也是极为钦佩的,于是在结婚之前他就向蒋介石提出要求,要谭延闿当证婚人。

蒋介石当时其实是不太愿意的,不过拗不过宋美龄,只得亲自去请,这在当时也一度被人们传为美谈。

任人唯贤,不用茶陵乡亲

除了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忠贞之外,谭延闿在对政府、对人民这一方面也都是问心无愧的。

旁人做官一般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谭延闿不同,他在国民政府工作期间,向来任人唯贤。

其实,有关这一点,他也是在做官的过程中慢慢摸透的。

在成为湖南总督之前,谭延闿有一段时间在家中赋闲,由于他在当地已经颇有声名,所以经常会有一些茶陵读书人,找到他求官。

对于这些人,谭延闿一开始还会认真考教,然后选取一些有才能的推举出去,毕竟大家都是邻里乡亲。

可也正是在一次考教的过程中,谭延闿认清了这些人的真面目。

当时,由于来人太多,谭延闿考教得较为疲惫,所以午间时分他就趴在茶几上睡了一会儿,至于那些读书人,则是在府中等候。

可是没一会儿,门外突然冲进来一群持枪的大兵,局面一时间混乱了起来。

那些读书人哪里见过这种情况,以为是这里要遭难了,于是二话不说就纷纷逃离,甚至没有一个人去提醒谭延闿的。

这下好了,谭延闿被吵醒之后,才发现之前那些信誓旦旦的读书人都跑光了,一时间哭笑不得。

这才明白了这些人都不过是想走捷径的小人,自那之后,自然也就不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推举他人做官了。

至于当日那些冲到他家中的人,其实不过是焦陈事变后,来到谭延闿家中去请他就任湖南总督的各界代表罢了。

所谓“焦陈事变”,其实指的就是武昌起义后,焦达峰和陈作新共同打下长沙成立军政府之事。

只不过他们二人还没能一展抱负,就被人杀害了,有人说凶手是他们手底下的管带“梅馨”,不过并无证据。

在焦陈二人去世后,甚至还有人说谭延闿是凶手的,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毕竟在那之后,他成为了湖南总督。

可事实上,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他能成为湖南总督,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推举,靠的是孙中山先生的认可,跟焦陈二人其实并无关系。

肝胆相照,变卖家产革命

孙中山先生与谭延闿之间能够结下深厚情谊,真的是不容易,毕竟当初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还曾缉捕过孙中山先生。

不过后来谭延闿与孙中山先生认识后一见如故,这才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当时陈炯明起兵叛变,孙中山先生被驱逐出粤,辗转抵达了上海地区。

为了帮助孙中山先生,谭延闿直接变卖了大量土地家产,硬是凑出了5万光洋给孙中山先生当军饷。

孙中山先生也很记这份情,后来建立黄埔军校后,还曾邀请他来当校长,只不过谭延闿当时不愿出山,这才便宜了蒋介石。

谭延闿与孙中山先生虽是极为默契,但也有不合的地方,比如说关于湖南是否应该自治这个问题,两人就讨论了不止一次,后来还是孙中山先生说道,

“我们这个国家从秦始皇时期就统一了,现在难道要分裂吗?”

谭延闿被说服,终于点头说道,

“好,我听你的。”

于是后来,谭延闿在革命中帮了孙中山先生很多,他曾陆续担任过内政部长,北伐军总司令等职务,做得都很不错。

虽然他不愿意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但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都还是他亲自题的,由此可见,他同样有这一颗报国之心。

书食双绝,传奇终是落幕

而之所以会由谭延闿来题字,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他对革命贡献巨大、地位特殊。

二则是因为他书法出众,与于右任、吴稚晖以及胡汉民并称为“民国书法四大家”。

这4个人擅长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谭延闿以笔风“真”而著称,他最擅长的就是颜体,甚至被公认“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

想要亲眼见识一下谭延闿书法的朋友,可以去中山陵半山腰的碑亭,那里有两行巨大的金字,就是谭延闿手书。

除了书法之外,谭延闿在吃这一块也很出名,我们前面也提到了,他戏称自己为“吃喝在所不辞”,他甚至硬生生吃出了“湘菜之源”——组庵湘菜。

湘菜古来就有,但是直到民国时期地位都很低,只能说是一个地方特色,甚至都称不上是一个大菜系。

可是到了谭延闿这一时期就不同了,他不仅爱吃而且爱做,硬生生为湘菜日后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打下了基础。

当然,谭延闿做菜之时,想的不仅仅是做菜,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书法才能。

以至于在他去世后,曹荩臣写了这么一副挽联来纪念他。

“侍奉成欢忆当年,公子趋亭,我亦同尝甘苦味。”

“治国烹调非易事,先生去矣,随时调和鼎鼐心。”

谭延闿这一生,活得通透,活得传奇,不过时间终归是公平的,即使是这样了不起的人物,到了晚年也难逃疾病的侵袭。

1930年9月22日,他因病在南京逝世。

他这一生并无遗憾,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小女儿谭祥,也正因如此在去世前夕,他多次嘱咐蒋介石,一定要给自己的小女儿好好择婿。

至于蒋介石,针对老友的嘱托,也算是尽到了心意,最终他将谭祥介绍给了自己的手下干将陈诚,二人喜结良缘。

对于母亲,谭延闿尽到了“孝”,对于妻子,谭延闿尽到了“忠”,对于朋友,谭延闿尽到了“义”,对于革命,谭延闿尽到了“诚”。

就连对于自己喜爱的书法与美食,谭延闿都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曾在困苦之中挣扎,也曾在迷茫之际求索,最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革命,并坚定地为之奋斗终身,像这样的人物,也就难怪会被后人称为“民国时期的完人”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时期,女囚犯被判死刑后存在一种免死的极端方式,然而这一方法过于残酷,暴露了清朝法制中的一些缺陷。...
原创 隋... 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当中,隋炀帝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差劲,弑父夺媂、荒淫无道不说,脾气还挺暴躁。 影视...
原创 战... 三国演义武将战斗力排名通常的排法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看似没什么毛病,但是其实并不准...
纽扣分享:晋国博物馆青铜器掠影... 晋国博物馆青铜器掠影之四 纽扣分享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9公顷,建筑面积13393平方米,...
原创 看... 公元291年四月,西晋的命运仿佛一夜之间改变,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刚刚拉开序幕。司马炎在结束了一...
原创 英... 文|a纵横历史观 编辑|a纵横历史观 前言 18世纪,英国政府在其北美殖民地实行了过度增值税和进口关...
原创 简... 前言: 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Theresa)是18世纪欧洲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原创 清... 清朝为什么没人愿意娶宫女呢?说出来你都不敢信 宫女是服侍皇帝及各宫嫔妃、维持宫中事物正常运转所必不...
原创 天... 天安门,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不朽象征,承载着无数的荣耀与记忆,见证了近现代中国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
原创 随... 我国人口是世界之最,而汉人数量也是我国人口之最,汉人文化,从古至今未曾断绝,延绵数千年,至今更是达到...
原创 明... 对联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对联的形成却有两大源头,骈文与律诗。很多人以为对联源自于春联的前身—...
原创 自...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家庭传承中,女性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不仅是整个传承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
原创 蜀... 蜀后主刘禅和吴末帝孙皓,两个都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二人最后都投降了司马家。同样是亡国之君,刘禅投降...
原创 《... 谈及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形象,引起了观众和历史学家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正剧,《大明风...
原创 折... 北宋开国后的数十年里,府州城的折家将成为北方边境的守护者,他们屡次与辽国、西夏交战,功绩显赫。然而,...
原创 康... 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的消息传开后,京城立即陷入了紧张和不安之中。就在这天夜里,大清朝的政治风暴迅速席...
原创 当... 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代中金钱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金钱都被占有着非...
原创 清... 故宫,古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朱棣统治时期。初期,明朝定都南京,后朱棣挟持皇子,入主北京,宣称此地...
原创 历... 杜牧那首《赤壁》以睹物思人的方式唤起了对周瑜的回忆,继而描绘了假设下周瑜聪明才智的赞赏。 他揣摩了...
原创 马... 受《三国演义》影响,马超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一个白袍小将的形象,他英武、骁勇、有情有义,其受欢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