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伐蜀,其中,征西将军邓艾和诸葛绪各率军三万,镇西将军钟会率军十余万是主力,结果,当钟会主力在剑阁将蜀汉姜维主力牵制住后,邓艾率一支偏师,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
当邓艾兵临成都时,作为蜀汉皇帝的刘禅,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抬着棺材出城向邓艾军投降。
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邓艾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当然,这个骠骑将军只是暂时代理的,行骠骑将军,这里面一个“行”字,就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除此之外,邓艾还将蜀汉官员以原来的官职高低也分别任命了相应的官职。
不仅如此,邓艾还任命师纂领益州刺史,将蜀汉作为魏国的一个州郡。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这里面有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当时邓艾的官职只是魏国的征西将军,比骠骑将军差了好几级呢,邓艾为什么还能任命刘禅担任骠骑将军呢?
三国时期的官职等级依次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等。
邓艾之所以能以地位较低的征西将军的官职,可以任命级别更高的骠骑将军,是有原因和依据的。
当时,邓艾为了维持成都的秩序,是以魏国天子的名义,封刘禅为骠骑将军的,因为,邓艾任命刘禅官职的时候,持节了,节是皇帝的符节,符节是可以代表君王的,因此,邓艾这才能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
邓艾之所以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蜀汉官员,是依照东汉大将邓禹的做法,是一种战时的手段。
当然,邓艾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并不为过。
不过,邓艾名义上是行使“先斩后奏”的权力,但是,因为没有事前请示司马昭,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
后来,邓艾还上书司马昭,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给东吴做例子,让东吴也尽快臣服,邓艾如此做法,更加激怒了司马昭。
加上钟会和监军卫瓘等人见邓艾立下大功,居功自傲,也非常嫉妒和忌惮,便趁机向司马昭诬告邓艾有反心,司马昭随即让监军卫瓘警告邓艾,凡事要提前报告,不能擅自做主。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聪明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司马昭疑心了,心中不高兴了,需要收敛收敛了,可是,邓艾一根筋,居然对司马昭的警告毫不在意,不仅如此,反而说,我是受皇帝之命征讨,奉命行事,至于任命蜀汉旧官,是非常合理的。如果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即使自专也是可以的。
当司马昭看到邓艾的书信后,更加生气了,钟会、胡烈和师纂等人都说邓艾大逆不道,已经开始造反了,于是,司马昭下令钟会收捕邓艾,押送洛阳。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接到司马昭抓捕邓艾的命令,钟会很聪明,他玩了一个心眼,钟会没有直接带兵去讨伐邓艾,而是派监军卫瓘去抓捕邓艾,钟会用心“一石二鸟”。
一方面,如果卫瓘去抓捕邓艾,邓艾不甘心被抓,肯定会杀了卫瓘,这样,就坐实了邓艾的反心。
另一方面,如果监军卫瓘抓捕邓艾,邓艾不反抗,那么,正好不用他自己动手,就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一个对手。
邓艾反抗不反抗,都是死局,无解。
监军卫瓘很聪明,他知道钟会是想借邓艾之手,杀了自己,他一个监军,手中没有兵权,怎么能抓住手握几万大军的邓艾呢?但又不得不奉命行事,如果不抓邓艾,钟会也会以抗命的理由杀了他。
这事难不倒卫瓘,卫瓘很有头脑,他拿着司马昭的手令,趁夜进入邓艾的军营,将邓艾的部下召集到一起,告诫他们,他卫瓘是奉命行事,只抓邓艾,其余不问,否则就是同罪,这样一来,邓艾的部下都不敢反抗了。
搞定邓艾的部下后,卫瓘带着几个随从,到邓艾的军帐,邓艾父子还没起床,就这样,卫瓘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邓艾父子。然后,打入囚车,押往洛阳。
当邓艾被抓时,他仰天长叹说,我邓艾是忠臣,天啊,白起的下场,今天又重现了!
后来,钟会在成都作乱被杀,监军卫瓘怕邓艾的部下放出邓艾,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和邓艾有仇的将军田续,追上邓艾的囚车,将邓艾父子杀死。
邓艾也许至死,也没明白他究竟错在哪里了!
邓艾作为一代名将,军事才能非常突出,可惜,却没有政治头脑,打仗可以,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是玩政治却是低智商,和韩信是一样的,就连下场也是一样的,令人遗憾。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