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除了要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某些与才学无关的东西,也会因为皇帝和考官的喜好,导致遭遇范进中举那般大起大落的境遇。
在清末的时候,一个状元就因为慈禧讨厌其名字导致错失状元。而遭遇了这种不公平,状元直接选择要推翻荒唐的清王朝。
为什么慈禧会因为状元的名字而让其落榜?在古代科举中,除了要注意自己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会影响科举的因素?
作为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殿试,皇帝的个人喜好完全会影响考生的未来,最关键的才华往往只在殿试之前起关键作用。
清王朝的皇帝康熙一生酷爱书法和书画,而正是这个爱好直接决定了康熙六十年的一批考生。
当年的状元是邓钟岳,其实在其他官员看来,邓钟岳的文章并不是很出彩,所以并没有认为他会挤进状元之列。
殿试开始前,主考官按照常规流程,将各位考生的答卷全部交由康熙定夺。康熙一开始看到邓钟岳的字非常喜爱,并且认真审阅了邓钟岳的文章。
但是,明显是邓钟岳的文章相比其他考生并非出众。康熙于是就评了一句“文章平平,字压天下”,还是亲自点名邓钟岳为状元。
不过,幸亏康熙没有看走眼。邓钟岳在为官之后,清正廉洁,不随波逐流,多次推举和照顾一些有才后生,致力于社会歪门邪风的治理,专心吏治。
邓钟岳推荐的后生诸如梅谷成、雷宏等人,都是后来清王朝里的佼佼者,同样是正气凛然。
邓钟岳因字好被康熙点名状元,除了能突显邓钟岳的书法天下第一,也从侧面显现了科举制中殿试的疯狂。
而在古代,除了皇帝的艺术偏好,甚至梦境也能影响殿试中考生的成绩。
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在皇帝里算是劳模的形象,因为其非常痛恨贪官,所以制造了明初四大案,将朝堂一半的官员都斩尽杀绝了。
为了补上全国各地的官员空缺,朱元璋一开始废除过科举,利用荐举来广纳贤才。后来发现举荐的人才良莠不齐,又重新改回了科举制,就是在科举制恢复的第二年,出现了朱元璋因为梦境决定状元人选的奇闻异事。
时年会试一共近五百人,第一名和第二名同是国子监生,名叫黄子澄和练子宁,第三名则是浙江的花纶。
经过一场殿试的比拼,考官在审阅了众生的成绩后,花纶后来居上,是拟定的状元。
众考生为了恭贺花纶拟定状元,便在那段时间都称呼花纶为花状元,第二名的练子宁,甚至还特意为花纶作了一首诗祝贺。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唱名的时候状元却是丁显。
因为就在唱名的前一天晚上,朱元璋加班的时候,因为劳累小憩了一会,在梦里见到大殿前面出现一巨钉,有许多白丝纷纷坠下,白丝上面是正在落下的太阳。
朱元璋认为这是上天的暗示,在阅卷的时候,就把榜首的花纶以过于年轻放在了二甲,从众多试卷中找出了丁显定为状元。
因为姓丁对应钉子,显字则是代表太阳的日和白丝落下的业。
而后来丁显也不负朱元璋所望,将朱元璋气个半死。原因是丁显上书直言朝政的诸多弊端,言语过于激烈,朱元璋气得七窍生烟,便把丁显贬为驯象卫长达十五年。
然而丁显却在任上病死,朱元璋得知消息火冒三丈,问责驯象卫的将领。因为他是让丁显去磨练其心性的,结果这群将领没有好生照顾,导致痛失人才。
因为这种荒唐的科举,所以不仅有几家欢喜的,还有几家是忧愁的,接下来的这几位便是真的倒霉。
相由心生经过我国古代大量的实践,得出了这个结论:这句话有用也是有用,但用处不大,没有科学性。
在古代的时候,不仅天选之子出生的时候,生起各种星象异事,还有诸多的面容描述来证明其奇异的合理性,就比如朱元璋传言中的龙相,相当于京剧脸谱。
当然,有好也便有坏,所以常言人不可貌相。
主角还是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这是他第一次在科举中整活,是洪武三年,当年高中的状元也会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状元。
当时落榜的状元叫郭翀,他在乡间便是有名的才子,还曾自诩第一人,因为在《春秋》方面颇有见地,整个京城都知道这位即将高中的状元。
阅卷官得到的结果也是郭翀高中状元,结果朱元璋隔着烛影,感觉郭翀的面相不如第二名,所以郭翀落榜成为第二名,可以说是非常伤自尊的。
而郭翀之后的故事正史中也没有了记载。
其实,相比郭翀,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位比较出名的,因为长得丑所以被落榜状元的。
第一个就是传说忙着在人间捉鬼的钟馗。记载中的钟馗满腹经纶,文武双全,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如愿考拟定为状元。
但是唐玄宗看见钟馗长得过于粗鲁,所以就让其落榜了。钟馗进行了辩解,却遭到了拒绝,于是舍身取义,直接效仿共工怒撞不周山,直接怒撞大殿柱子而亡。
仅此一吓,唐玄宗只能以状元之名安葬了钟馗。钟馗成了捉鬼神后,还特意来到唐玄宗梦里驱鬼。唐玄宗便又在民间将钟馗封为赐福镇宅圣君。
另外一个更加不得了,核心思想是:你不让我当状元,我自己当皇帝。这个人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齐的开国皇帝黄巢。
黄巢早年文武双全,富有诗才,在科举考试中,也是因为相貌不好,所以就落榜状元。赶到广东大旱时,黄巢接收难民,直接响应王仙芝起义,一路杀进长安,自己当了皇帝。
还有一类倒霉的状元, 是因为名字不好,所以遭到了慈禧的落榜。
在慈禧皇后成为清末的实际掌权者后,满朝虫豸全都想尽各种办法,巴结他们的老佛爷,除了各种奇珍异宝,凡是代表吉祥寓意的全部都要恭维慈禧。
当时的科举制度,主考官甚至专门挑选考生的名字中,谐音或者隐喻能拍慈禧的马屁。
而朱汝珍是最后一届科举制度的榜眼,也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落榜的状元。在殿试过后,官员还是将十份试卷按照名次全部呈现给慈禧审阅,拟定的第一是朱汝珍。
慈禧拿到试卷当然先看到的是朱汝珍的试卷,先看字体,太华丽不是慈禧喜欢的淡雅,不过问题不是很大。
再看看籍贯,朱汝珍是广东生人,广东当时的名人有以下几位: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及驱除鞑虏的孙中山。
此时慈禧还是能忍,再看看朱汝珍的名字,朱通诛杀,珍是光绪皇帝的珍妃。慈禧看完大怒,直接将朱汝珍排到了榜眼。
珍妃是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被慈禧给强行逼死,朱汝珍的名字全部踩在了慈禧的红线上。
朱汝珍就这样以榜样的身份进入了朝政,不久便听从朝廷的安排前去日本学习政法。在清王朝灭亡之后,朱汝珍又留在溥仪的小朝廷从事历史编纂工作。
朱汝珍被停职后,便彻底离开了清王朝,开始从商,有了资金,移居香港,创办了学院,又去了香港大学主讲。
抗日时期,朱汝珍积极配合抗日团体募捐物资,照顾抗日战士,在香港沦陷后,又帮助百姓疏散归乡。
溥仪在东北复兴清王朝的时候,曾经邀请过朱汝珍,但是被拒绝了,算是后半生彻底与这个荒唐的王朝割断。
不过,慈禧的这一调整,不仅仅影响了朱汝珍,还有最初的榜眼以及后续排名都遭到调整。
比如本来的榜眼刘春霖,因为是肃宁人,慈禧感觉吉祥。再看看名字春霖,当时全国干旱,正好缺失一场沁人心脾的春雨,刘春霖就这样成为了状元。
而被动的还有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谭延闿。
谭延闿的父亲是晚清大臣谭钟麟,虽然是个忠君保皇派,在维新变法上进行反对,但是从没有帮助清王朝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相比同时代的晚清大臣,只能算是愚昧。
谭钟麟任职期间,办学校,疏通河渠,修整海塘,发展种桑养蚕业,招抚流亡百姓,减免苛捐杂税,为百姓做了诸多实事,为新疆建省也贡献了诸多能量。
因为慈禧将香港九龙外借英国,谭钟麟非常不满,在一番斗争无效后,便辞官养老了。
父亲退出了,但是儿子进入了历史舞台。
因为谭延闿父亲对慈禧太后不满,以及慈禧对谭嗣同的厌恶,所以本应该有机会冲刺状元的谭延闿也遭到了下调。
失意的谭延闿后来去了湖南省搞教育,且在军阀的示意下,负责督军湖南。没多久,又在孙中山的支持下,一人兼任湖南的政工军三个关键职位,并且一直在给孙中山提供革命支持。
国民政府建立后,谭延闿被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病逝后,被授予国葬规格。
而且谭延闿也是湖湘三公子之一,另外两个就是陈三立和谭嗣同。某种意义上,科举的荒唐和失败,促使了一大批人的觉醒,作为最后一批科举人才,谭延闿的觉醒便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那种时代局限性下,确实是打破了阶级之间的壁垒,给予了布衣一个改变人生的相对公平机会。
然而,毕竟是封建统治阶层的科举制度,教育差异,门阀实力,贪污腐败,统治者个人喜好,都在为这公平的机会高筑城墙,便有了这一个个荒唐的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