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的那段日子里,国共两党合作调调儿怎么也对不上。
那时候,我党看着自己手下的7万多红军,心想:“咱们这么多人,得弄四个军才行。”但蒋介石那边呢,却只愿意给两个师的编制,还非得插手派一堆政工人员过来,监督得紧紧的,仿佛是怕红军的将领们晚上睡觉会偷被子。
当时,蒋介石就说:“这帮红军,想要四个军?他们想买几个就买几个?给他两个师,还得让我的人盯着。”
然后谈判的时候,我党的代表团就坐在那里,面对着国民党的代表,心里那个气啊,但表面上还是非常有风度的。
延安代表:“两个师?咱们这可是七万人啊,两个师怎么够?”
国民党代表摆摆手:“这事儿得从长计议,你们先凑合着用。”
不久之后,北平和天津一下子就被日军占领了,蒋介石那边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这下可好,终于愿意松口了。
蒋介石发来电报来:“好吧,好吧,我再给你加一个师,三个师,一共四万五千人,赶紧的,快去前线。”
02
当然了,最后为了能让八路军尽快上前线跟日军拼一拼,延安那边咬咬牙,做了巨大的让步,心疼地看着两万多红军战士没能披甲上阵,而是要么进地方任职,要么留守,剩下的只能泪眼汪汪地回家种地去。
据资料显示,当时一位没能上前线的红军跟家里人解释:
红军小兵:“妈,我没能去前线,这次留下来了。”
老妈疑惑地擦着手:“留下来?那你干啥去呢?”
红军小兵:“我…我可能去种地,或者在地方上帮忙。”
老妈一拍大腿:“种地?那咱家的地不就白种了?你学了半天枪法,最后还不是得拿锄头。”
而在南方,陈毅和项英带领的新四军那边,情况比八路军还要复杂。那时候,陈毅和项英在南方领着一帮伤病员和残兵跟敌人玩游击,那日子过得叫一个艰苦。
当时,陈毅和项英晚上在山里的小帐篷里点着烟,陈毅吐个烟圈,说:“项兄,咱们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项英抖抖衣上的土,苦笑一下:“谁知道呢,这游击战打得我都快忘了怎么写‘舒服’两个字了。”
陈毅哼了一声:“舒服?那是啥?能吃吗?”
项英:“吃不了,但能梦到。”
就这样,新四军的兄弟们在南方那片红土地上,一边躲避敌人的追击,一边保持着幽默感,硬是在那艰难困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而这一待就是三年。
03
要说蒋介石对新四军的掌控欲望,就像个老妈子对婆婆嘴里的鸡蛋——既想让它整整齐齐地待着,又怕它飞了。他在军长人选上跟延安的折腾,真是比选美还挑剔。
最后,叶挺被任命为军长,这事终于定下来。那时候新四军刚成立,只有三个支队,兵力一万余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当时蒋介石不知道的是,我党手里还有一个王牌部队,足足11个军的兵力。
后来,东北沦陷了,日寇在那边干的那些勾当,烧杀抢掠的,简直没人性。地方上的百姓苦不堪言,自发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
不过这些抗日武装,因为缺乏部队纪律性,有点像各自为战的英雄好汉。虽然各自英勇,但整体上的合力还是不够,经常打得是自己人气喘吁吁,鬼子还悠闲得很。
在那样的环境下,这些散兵游勇的抗战,就像是一盘散沙,需要一个像样的领导来给他们撑腰,把这些英雄好汉串联起来,才能真正地把鬼子赶出去。毕竟,打仗,不光要有火气,更要有策略。
04
后来在我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终于由一盘散沙变成了一块铁板,这事儿在敌人眼里就像是突然间,那些平时只会窜窜小巷的人突然变成了合唱团,不但会打仗了,而且打得火热。
据资料显示,这是当时东北抗联里的一位老兵和新来的小鲜肉在前线的对话:
老兵:“小子,听说你也来参加咱们东北抗联啦?”
小鲜肉:“是啊,听说咱们这里打鬼子特别猛,我也想来搞两枪。”
老兵:“搞两枪?你以为这是打猎呢?这可是真枪真刀的,打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鲜肉:“放心吧老哥,我虽然新,但是干劲儿足,咱们抗联不就是因为这种干劲儿才越打越壮的么?”
老兵:“那倒是,你这股劲儿我喜欢。咱们这的战术多着呢,伏击战、奔袭战、运动战,变着法儿跟鬼子玩命,让他们知道咱们白山黑水的硬茬子。”
小鲜肉:“说得我都热血沸腾了,什么时候咱们出击?”
老兵:“慢来,新兵。这回鬼子不是来串门的,他们出动了两个师团,五万多人,还带着那帮伪军,准备对咱们来个大围剿。”
小鲜肉:“那咱们岂不是危险了?”
老兵:“危险?在这片土地上,危险和咱们的午饭一样,天天都有。但别忘了,咱们东北抗联,人少地多,鬼子想吃定咱们,那是没那么容易的。咱们能打能撤,打不过就跑,跑得了是咱们的,跑不了再来日子长呢。”
到了正式抗日,东北抗联人数达到了11万。
05
在这东北抗联时期,有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赵尚志、杨靖宇和周保中这几位硬汉,带领着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浴血搏杀。也正是勇猛过人,这几人也成为日本鬼子的头号要抓捕的人物。
一天深夜,密林之中,赵尚志和杨靖宇正围着篝火商讨战术。
赵尚志:“这小鬼子,强攻不成,开始玩心眼了,出高价钱收买叛徒。”
杨靖宇吹了吹手中的茶,道:“是啊,钱能使鬼推磨,有几个软脚虾就受不了诱惑,把咱们的补给点位置都给卖了。”
赵尚志摇了摇头:“这帮叛徒,真是没骨气。咱们现在连粮食和弹药都成问题了。”
杨靖宇拍拍赵尚志的肩膀:“不过,这也没法子,咱们只能靠自己了。咱抗联的兄弟们虽然吃得苦,但是打仗可是一把好手。”
赵尚志:“对头,这就是咱们的优势。咱们虽然弹尽粮绝,但精神不绝,就凭这点,小鬼子想彻底打垮咱们,没那么容易。”
突然,一名侦查兵跑来汇报:“报告!发现一小队日军正向咱们靠近,看样子是要来突袭。”
杨靖宇一跃而起,拔出佩刀:“来得正好,让小鬼子尝尝咱东北汉子的厉害!”
赵尚志也站起身,挥动手中的枪:“咱们用这最后一颗子弹,也要让他们知道,东北抗联的骨头是硬的!”
06
杨靖宇牺牲的那一刻,那帮小鬼子还挖开他的肚子,想看看这么硬的汉子,肚子里都装了些啥?结果里面啥好东西没有,全是草根棉絮。这一看,小鬼子都不得不佩服,嘴硬不说,连肚子里都硬。
而赵尚志那边,虽然也壮烈牺牲了,但这俩硬汉的精神,像是种子一样,在战士们心里扎了根。周保中看着手下越来越少的队伍,心想不能就这么没了,得留点火种。
“兄弟们,咱们去苏联歇歇脚,养养精神,回头再给小鬼子点颜色看看。”
三年后,这帮硬汉带着苏联红军的加持,回到了东北,这一回,真的把小鬼子那关东军给揍了一个痛快。
周保中领着队伍回来的时候,跟他的战士们说:
“看到没有,这就是咱们的家乡,咱们出去的时候是小兵,现在回来,可是要做主人的了!”
从1931到1945,东北抗联打小鬼子打得风生水起,消灭了18万余敌人。
07
1955年,那一场盛大的大授衔典礼上,星星点点的将星。在那漫天的将星里,东北抗联的将领们却显得有点寂寞,只有七个少将,听着都有点心酸。
如果当时杨靖宇和赵尚志这两位硬汉还在的话,场面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如果还活着,那授衔典礼上肯定是少不了一番风光的。
但实际上,因为抗联的很多领导人早已壮烈牺牲,像周保中这样的旗帜性人物到了大授衔的时候,已经不在军中任职,就更别提升将了。他那时候拿的是三枚一级勋章,这勋章在他心里,比将星还要亮堂。
周保中虽然没有将军的衔位,但在老百姓心里,他的形象可能比很多戴星星的将领还要高大。毕竟,在那艰难岁月里,他带领的抗联不只是在打敌人,更是在为未来的和平打基础。
所以,虽然授衔时东北抗联的将领们可能显得有点寂寞,但他们的牺牲和努力,是那些星星永远照不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