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实中华文明三万年
——天皇氏玺研究
王德埙
摘要
天皇氏玺规格:直径12公分,高9.8公分:重3.5公斤。材质:金刚石。莫氏硬度计检测10度。玺纽为威武夔龙,证实了文献所谓: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以“龙”为图腾。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25852年,太古氏邦国天皇之玺。玺面“天皇氏玺”四字证明了三万年前氏天皇族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文明。其后可能存在文字文明的断层。这是需要特别向学界说明的。相传连山易形成于天皇氏时期。盘古开天辟地以后,盘古的儿子建立了自己的氏族,是为成鸠氏。成鸠氏世袭华夏地区的大统领之位,被后人称为天皇,因此,成鸠氏在位时期也被称为氏天皇时期。《鹖冠子》言氏天皇时期标志性的文化便是连山易的形成。浙江省号称“萧山八千年”的跨湖桥遗址就有易学符号的出土与之相呼应。“成鸠氏国"特征,是"成鸠氏"手握着"王鈇",即斧钺,一种象征权力的兵器。"王鈇"就是氏天皇的权杖,这个文化被后夏朝继承下来。七千年前禹陵出土玉器上大禹王手持"王鈇"的形象(王德埙《禹典考释》上、下)。良渚古城内的反山墓地12号大墓主人左手边也确实有一件举世无双的玉钺。这当然就是后夏帝王的权杖。这些情况都证明了天皇氏文明是良渚后夏朝文明的先期文明。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天皇氏。宋 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一说伏羲也是天皇氏后人。因此,天皇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主要成就:制历;治世;影响。
关键词
中华文明;三万年;总源头;天皇氏玺;成鸠氏;《鹖冠子》
天皇氏玺规格:直径12公分,高9.8公分:重3.5公斤。材质:金刚石。莫氏硬度计检测10度。
天津市和平鸽博物馆藏品。
用莫氏硬度计检测10度爆表:
玺纽为威武夔龙:
可见26000年前,高度发达的金刚石加工技术。
《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五龙分治天下五方,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以“龙”为图腾。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这里的龙纽证实了文献所谓: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以“龙”为图腾。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25852年,为公元前23827年,太古氏邦国天皇之玺。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比较之古代所言18000年,又过了7850年。正常。
玺面“天皇氏玺”四字证明了三万年前氏天皇族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文明。其后可能存在文字文明的断层。这是需要特别向学界说明的。
德埙按:玺字的异体字有:玺、鉨、鈢。
氏天皇本事
氏天皇时期标志性的文化便是连山易的形成。浙江省号称“萧山八千年”的跨湖桥遗址就有易学符号的出土与之相呼应:
(王德埙摄影)
(王德埙摄影)
这些情况都证明了天皇氏文明是良渚文明的先期文明。
战国时期楚国一隐士的《鹖冠子》言一古国,“泰上成鸠之道,一族用之万八千岁。”“成鸠氏国"有两个特征,一是"成鸠氏"手握着"王鈇",即斧钺,一种象征权力的兵器。二是说成鸠氏之族,“兵强,世不可夺。”
"王鈇"就是氏天皇的权杖,这个文化被后夏朝继承下来。下面是七千年前禹陵出土玉器上大禹王手持"王鈇"的形象(王德埙《禹典考释》上、下)。
良渚古城内的反山墓地12号大墓主人左手边也确实有一件举世无双的玉钺。↓
这当然就是后夏帝王的权杖。
这些情况都进一步证明了天皇氏文明是良渚后夏朝文明的先期文明。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氏天皇
天皇氏,三皇之一,五龙之首,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古越族,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 [1]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说十三人)。岁纪摄提,以木德王天下。
《史记·补三皇本记》中的氏天皇内容与之相同。
宋 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至高天尊)。” 罗苹 注:“以 获 为名,以 望 为姓,字 子润 ,号 中天皇君 。”
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明代文献《三命通会》:“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
五龙治在五方,天皇氏为“五龙”之首,后世子孙以“龙”为图腾。此即“龙的传人”之起源。
一说《鹖冠子》中的“成鸠氏之国”,到黄帝时期,管辖的地区较小,但相对独立,一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45年,成鸠氏之国成为楚国的属国。此时,这个古老的氏族,成鸠氏,历经近一万八千年的兴衰起伏以后,终于走向没落(永玖文化)。
一说伏羲也是天皇氏后人。因此,天皇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
主要成就(引自百度)
制历
《盘古王表》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黑戈)、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胖、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洲献、困顿、赤奋若。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
天干地支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天皇氏看见四季更替,万物变换的自然变化,就有所思考:人民虽然相安无事,但是生活在寒来暑往之中,却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盘古虽开了天地,但纪年之法,却未告诉世人。于是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说十三兄弟)商量,制天干地支的历法,用以定岁时节候。
先制定了“十天干”,用来纪年。十天干分别是:关逢(甲)、旅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默(壬)、昭阳(癸)。又立“十二地支”之名以纪时:困敦(子)、赤奋若(丑)、摄提格(寅)、单阙(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天皇时代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用以阐述天地人事之运。从文献记载来看,天皇时代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六十甲子),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用于纪日、纪月、纪年、纪时等。
治世
《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五龙分治天下五方,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以“龙”为图腾。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 [24]天干地支的历法制定以后,百姓方才知道时间,暑往寒来四季之后,人人都知道是一年过去了。在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说十三兄弟)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年(当时的万,是今时的千;当时的千,是今时的百。在今是一千八百年)之后,有地皇氏一姓十一人出现,天皇氏兄弟明白,天下应该由地皇氏来治理,于是也隐退起来不见了。《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 [
影响
天皇氏认为自然气候的转变是由于阴阳五运轮转运动、往来不息、周而复始的结果。他崇尚木德之运,清静淡泊,无为而治。他创造了天干地支,始制易书《连山》。从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等五运来概括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知晓阴阳观念。 [26-27]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论干支源流中有详细记载。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10]在后来的传承中,据传在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简化后的干支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干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术语纪年。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