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亡,是宗室拖累还是所谓富户坑害?
迪丽瓦拉
2024-11-04 11:08:06
0

原标题:明朝之亡,是宗室拖累还是所谓富户坑害?

有人认为,明朝是被那帮白拿俸禄的宗亲“吃”垮的。也有人认为,明朝之亡是源于富户,特别是所谓的江南富商集团。他们不仅在皇朝危难时一毛不拔,各种社会乃至党争问题也和他们直接相关。

明朝的宗室供养确实是个问题,也是皇朝财政的一大负担,但这个负担并未严重到拖垮明朝的程度。

洪武中,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乐而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庆初,隶属籍者四万五千,而见存者二万八千。万历甲午,隶属籍者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徐光启集·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首先,明朝的宗室人口数量被很多人高估了。

按照徐光启的统计和测算,明亡时宗室也多不过二十万,距离所谓的“百万之众”相去甚远。作为对照,清朝历时和明朝相近、社会人口增长率大于明朝、宗室夺籍比明朝少得多,至清亡时宗室人口也就是二十多万。

其次,明朝从弘治朝开始就主动缩减宗禄规模,而且方法非常“硬核”。

一,通过“本折各半”强行克扣宗亲们的宗禄。将宗亲们的宗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照旧以粮食这种实物发放,一部分换成已沦为废纸的宝钞。“郡王、将军禄米七分折钞,中尉禄米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宗藩条例》)。

二,大搞宗室版“计划生育”。朝廷要求宗亲们纳妾需报备并限定各级宗亲妾室数量,“亲王妾媵十人,一次选。世子、郡王四人 … 长子至将军,三十无子具二人 … ”。不是朝廷“认可”的妾室生出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朝廷不录入玉牒,更不会授爵、发禄。

这两下一折腾,至嘉靖朝中后期,大量出现宗亲生活困难、在市井流浪行乞、甚至于饿病致死的事例。连原本看不上宗室的朝廷官员都开始为他们喊冤,“八口之讥馑既不免,四民之生理又无望,虽生于皇家,适以囚禁之,反不如小民之得以自活也”。

最后,宗禄负担主要压在宗藩所在的地方,并且地方府衙在难以承受时不是勒紧裤腰带凑宗禄而是拖欠。

明朝宗室的宗禄有两种发放形式,亲王和郡王由朝廷赐予禄田,他们收取田租作为宗禄。其余宗亲和地方官员一样,从所在地的布政使司领取各自宗禄。所以宗禄负担主要压在宗藩集中的地域,例如山西,高峰时一省的粮赋不够支付宗禄。

但地方官员怎么可能自己吃糠咽菜以集中资源去供养无权无势的中下层宗亲呢?远居京师的皇帝,会因为亲情额外照抚自己的兄弟、儿子们,但真会把这些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远亲当回事儿么?

所以支付压力大时,地方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拖欠,例如嘉靖七年山西巡抚王德明奏报多年来山西已累计欠宗禄147万余石。这也造就了亲王们为数不多的“正事” – 向朝廷讨俸。而朝廷财政本身也不宽裕,皇帝本人也不愿意去负担这些远亲,那怎么办?

一是,将部分宗藩向产粮区、宗禄负担低的地区迁徙。二是,搞了个一刀切的办法“定额”,划定各宗藩宗禄总额(折算为白银),人丁滋生也不增加。

据《明代宗禄问题之研究》中的数据,明末宗禄最高额出现在天启三年为白银156万两,当年明廷总岁入(含加派)折白银1800万两。所以宗室宗禄对于明朝确实是个问题,但这个负担没重到会拖死明朝的程度。

持“富户害明说”的朋友,大体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这些富户不配合朝廷,导致朝廷收不到商税。二是这些富户大量持有土地,以至于朝廷税赋源大减、贫民生活无着而至社会动荡。

在立朝之初,太祖就旗帜鲜明地将小农经济定性为皇朝的支柱并发布诸多歧视“商”的政令和法规。整个明季朝廷不仅没有扶持农业之外其它产业的主动举措,还积极打压其它产业的发展,如禁海、盐引改制、禁矿等。

在皇朝的歧视和限制下,明朝的商业发展以及相关经济规模都很低。所以不论富户们配合不配合,针对它们收税的基础在哪里呢?又凭什么指望商税去填补朝廷的财政大窟窿呢?

一些朋友觉得,隆庆朝放开海禁之后,财源和白银蜂拥而入,那些富户们各个赚盆满钵满、富可敌国。如果能从它们身上顺利征收相关贸易税赋,则明朝岁入翻翻都不止 ……

这种观点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事实。

首先,即便开禁,明朝仍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皇朝。明朝对海贸的重视以及整体的发展,远不如有岁币压力的宋朝(特别是丢了半壁江山的南宋)。其次,隆庆朝也没有完全解除海禁,不仅只开放了月港这一处市舶司,对贸易地、品类等仍有限制,如依旧针对贸易大户日本禁市。

所以,明朝海贸的总量不如宋朝,也就是说其相关税赋即便顺利收取,也不可能超过宋朝。那么宋朝的相关数据是什么样的呢?

宋仁宗皇佑年间宋廷岁入大概3700万贯,其中只有53万贯来源于市舶司。南宋绍兴十年朝廷岁入4500万贯,其中来源于市舶司的不足5%(将近200万贯)。所以明朝凭啥能靠海贸税收解决财政问题,甚至岁入翻翻呢?

富户大量持有土地,导致明廷税赋基数缩减,这确实是事实。但是明朝自己其实没理由去责备他们,因为这是皇朝必须付出的代价。

朱元璋虽然极端反感“君与臣共天下”,但在皇帝集权制度之下,他也无法让他的皇朝跳出这条历史规律的束缚。不然凭什么就因为你姓朱,全天下就是你家的?

所以即便杀光“一届”的士绅,皇帝们还是得培养出新的士绅阶层,并向他们渡让土地权利,以换取他们辅佐自己统御天下。

与其称呼那些大量占有土地的人为“富户”,不如称呼这些大地主为“缙绅”。相应的税赋减免、更多的占有土地,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天然”的权力。明朝的名臣们,除了极个别的“异类”之外,其余的手里不都大量握有土地么?如杨士奇、徐阶、张居正 ……

正是因为“共天下”,所以当明朝积重难返时,他们大多不会选择承担更多的责任,去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皇朝。而是像当初扶起大明一样,选择更具成效的方法,换一个“共”天下的合作伙伴。

所以明朝灭亡的锅,扣不到宗室或者富户头上。就如人都会生老病死一样,明朝只是到了该亡的时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1948年8月25日,华东野战军的前委书记粟裕在曲阜举办了一场扩大会议,会议邀请了各纵队的司令和政委...
原创 国... 提到自己的这位“小领导”,谷牧感慨良多,他比华国锋年长7岁,级别上却没有华国锋高。 周总理在世的时候...
原创 李... 在清朝,莲居士的古典小说《说唐》中提到了隋唐十八条好汉的排名。书中将武将的武力值进行排名,其中秦琼被...
原创 中...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那就是天妒英才,其实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神童,其中也有长大成人的,但是那些过早...
原创 山... 你见过有人一生能获得9次特等功吗?如果说获得一次特等功的人有很多,那么能获得9次特等功,还能4次被中...
原创 倒... 平津战役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为解放时期三大战役,此战享誉中外,在国内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傅作义阵...
原创 为... 为何清朝公主大多不能怀孕?专家验尸解开谜团,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公主、皇子都是尊贵的...
原创 正... 导语:大唐盛世除了让我们看到了不夜城的繁华,让我们看到了万朝来贺的繁盛局面之外,同时也因为大唐王朝的...
原创 1... 李敏,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1981年的一天,她收到了一份毛主席留给她的遗产:一台冰箱,一台彩电,还...
原创 《... 《雍正王朝》里谁最厉害?此人仅献三计便助雍正继位,留一计保命 文/观心通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故事情...
原创 1...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刘伯承元帅和肖永银同生共死,南征北战多年,建立起了超越生死的革命友谊。 新中国...
原创 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
原创 傅...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傅作义和白崇禧都是国民党军中的杰出将领。两人同为保定军校出身,分别扮演着晋...
原创 相... 所谓“佞幸”,说白了就是帝王的男宠。 在历代的佞幸人物中,性情良善的人应该存在,不应笼统地一概否定。...
原创 刘... 1995年的人民大会堂的西藏厅,迎来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身着彝族的服装,年龄看起来也是有老有少,但他们...
原创 华... 1981年,华国锋向中央提出辞呈,正式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晚年的他,有一个人每年都会前去看望,还用镜...
原创 1... 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运动,被称为大运动。这场风潮席卷全国,许多领导人...
原创 雍... 导语:君臣知遇的例子在封建皇权社会屡见不鲜,但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这般感情深厚、相知相...
原创 她... 照片中这位女士名叫金维映,是战争年代江浙地区早期盐民运动和妇女、工人运动的组织者,也是邓公的第二任妻...
大隋朝14位悲情名将,兔死狗烹... 在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的动荡期后,终于迎来了大一统王朝隋朝,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