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皇帝对功臣“卸磨杀驴”的行为屡见不鲜,尤其是经常发生在开国功臣的身上,比如说汉朝时期刘邦对七位异姓王的干净杀绝,以及明朝时期朱元璋对34位开国功臣的清洗。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朱元璋几乎杀尽了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为何独独不敢对这四个人下手呢?这四人到底有何能力,能让晚年嗜血的朱元璋都不敢对付呢?
耿炳文
耿炳文少时就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后父亲在增援宜兴血战的过程中牺牲,朱元璋感念其父亲的贡献,便让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并率领他的军队继续参战。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耿炳文年纪虽轻,却也是身经百战,面对敌人也是面无惧色,勇猛无畏。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率兵攻打广德,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名将赵打虎,还缴获了三百多艘战船,生擒了敌军守将。最重要的是,此战夺下了至关重要的长兴。得知此消息,朱元璋高兴不已,将此地改名为长安州,设立元帅府,并任命耿炳文为总兵元帅,镇守于此。
张士诚不甘心此地被夺走,没过多久又派遣大军前来攻城。当时守在城中的只有耿炳文的部队,援军还在远方,赶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时间耿炳文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之中。但耿炳文并不慌张,联合请来的军师温祥卿使用了各种计策,硬生生地防守了一个月,最后援军顺利赶到,张士诚的队伍落荒而逃。朱元璋事后称赞耿炳文,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后续的战役中,他为朱元璋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建国之后直接被封为镇国上将军,后又封了侯爵,赐予了世袭的殊荣。按理说,这样开国功臣都在朱元璋的清洗范围内,但耿炳文却是极少数他真正信任的将领之一,这从朱元璋后来将他列在托孤大臣的行列内就能看出。而朱元璋之所以信任他,是因为耿炳文从不是个野心之人,为人忠诚老实,也是守护江山与君主的最佳人选。
汤和
作为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在他的前半生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最早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就是受到了汤和的邀请。后来朱元璋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带着起义军冲锋陷阵,汤河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协助他作战,保护他的安全。凭借着赫赫战功,汤和很快升到了统军元帅的位置,建国之后,汤和更是带兵四处征战,帮助朝廷镇压叛乱,抵御边境部族的入侵,为朱元璋统一中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争平息之后,朱元璋担心汤和手中掌握大军对自己不利,便试探他交出兵权。汤和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自己这位发小,当今皇上的猜忌与怀疑,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就交出了兵权,还进行了一系列自黑,以向朱元璋证明自己没有威胁。
当时他交出兵权,朱元璋便随口问他可要什么赏赐,汤和什么金银珠宝,权势地位都没要,只要朱元璋赏赐给他一百个美女,在场的文武官员差点笑出了声,因为他那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君臣二人心里都清楚,这美女不过是幌子,实际上表明的是忠心。果然,自此之后汤和官运亨通,闲散富贵,死后更是被追封东瓯王。
邓愈
邓愈的父亲邓顺兴由于武艺高强,义薄云天被乡里推举成为了团练,保护一方百姓。拥有这样的父亲,邓愈自然也是青出于蓝,从小就聪明勇武,善于谋算,乃是文武双全的奇才。父兄相继在战争中过世后,16岁的邓愈肩负起了领导队伍于腐败的元朝军队对抗,保护乡民的任务。虽然他年纪不大,军中却没有一人不服他,不仅因为他魁梧的身材与战场上勇猛拼杀胆魄,更因为他品行端正,治军严明,将士们是打心眼里佩服他。
而这份自律与勇猛,也让邓愈在投靠朱元璋的队伍之后大放异彩,为朱元璋争夺天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国之后,他仍然一刻未停,奔波在平息动乱的战斗途中。
而邓愈之所以没有被朱元璋赶尽杀绝,主要还是因为他懂得低调。邓愈参与的战役不少,却不喜欢炫耀自己的功绩,很多时候还将大部分的功劳归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则是默默地治军参战。这样懂得分寸,有能力的人,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不喜欢呢?只可惜,邓愈未能寿终,死在了班师回朝的途中。朱元璋对此伤心不已,不仅追封他为宁河王,还将他的肖像挂在太庙中供奉。
李文忠
前面这三位与朱元璋最亲近的也只是发小,但李文忠与朱元璋却是实打实的亲戚关系。公元1350年,朱元璋的姐姐因为瘟疫病逝,年纪尚小的李文忠在乱世中无人可依,便辗转来投奔率领起义军作战的舅舅朱元璋。
朱元璋那时候还重情重义,对自己的侄子视如己出,不仅收养他当自己的义子,还给他安排老师读书学习。几年之后,长大的李文忠为了报答舅舅,也踏上了争夺天下的战场。建国之后,李文忠也依然奔波在战场之上,直到元朝势力彻底缴清,他才回到朝堂获封曹国公,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朱元璋明显不会因为亲情手下留情,侄子李文忠是如何消除朱元璋的猜忌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文忠是个耿直之人。李文忠一直把知恩图报放在首位,凡事都以国家与朱氏江山为重,若是遇到朱元璋的错误,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虽然有时会因此被革职,但他仍然不肯“改正”。
而朱元璋对于这点并不讨厌,甚至是有些欢喜的,因为他身边需要这样不怕死的忠实之人劝谏。而且李文忠如此不害怕“得罪”他,又怎么可能有谋逆之心呢?所以朱元璋不仅不会杀了他,还会重用他,不仅在他死后追封为了岐阳王,让他配享太庙。
结语:
多年的起义战争早就把朱元璋磨炼成了一个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君主。虽然他晚年残酷屠杀表面上是为了孙子铺路,实际上也是有几分私心在的,否则也不会下手毫不留情。而这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既是因为他们懂得低调避嫌,也是因为朱元璋对他们的感情。即使朱元璋冷酷如斯,也总还留有一些温情,毕竟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