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朝一边是经济繁荣一边又是武不如文,可以说宋朝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赵匡胤那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所致。
赵匡胤以武将之名陈桥兵变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是害怕后世学习自己兵变而危机大宋的江山社稷,故才扼制武将的权利。
看到这些或许很多人会生出一个疑惑,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的时候,后周为何没杀他的家人?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赵匡胤陈桥兵变之时其家人都在开封,后周完全可以把赵匡胤的家人全部诛杀,或着把其家人控制起来逼迫赵匡胤投降,可是历史结果却告诉我们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他们却没有做出任何举动,着实让人费解。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几个原因,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让后周没有做出杀害赵匡胤家人的举动。
其一,当时后周周世宗柴荣突然病逝,其七岁儿子即位成为后周皇帝,此时可以说后周的决策大权全在范质、韩通和赵匡胤手中,范质、韩通自然是忠于后周的,赵匡胤所表现来看并没有谋反之意而是抵御外敌。
其二,赵匡胤在柴荣在世之时也没有让人怀疑有谋反之心,一直表现出现的是恪尽职守,反而在当时柴荣时期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柴荣帮了赵匡胤一把。当时柴荣在外征战期间突然一病不起,在柴荣养病之时突然卧榻前出现了一个木牌,上面赫然写着点检必反,可是柴荣却疏忽了当时的点检乃是张永德,柴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把张永德调离点检之位,让资历尚浅的赵匡胤做了点检之位,这件事到底是不是赵匡胤所为就不得而知了,肯定赵匡胤脱不了关系。柴荣此举显然让赵匡胤成了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赵匡胤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全军一些要职笼络成为自己的亲信。
其三,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后周范质、韩通还在怀疑赵匡胤是否真的反叛,毕竟当时的赵匡胤带兵在陈桥一代,范质、韩通此时只是对赵匡胤有所防范,并未坐实赵匡胤有谋反之心,另外他们还在期待赵匡胤不是世人口中所说那样。
其四,赵匡胤军中都是其亲信,自然是为赵匡胤马首是瞻,那怕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追随赵匡胤,此时的后周若杀死赵匡胤的家人,说不定其手下军士会血洗开封城。范质、韩通自然也不会为了保住幼主的地位而杀死赵匡胤的家人,那样岂不是要至全城百姓于不顾。
其五,赵匡胤可以说在陈桥兵变之前已经做好了部署,加上此事过于迅速,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率军返回京师之时,负责京师防卫任务的韩通才得知赵匡胤已反的消息,此时韩通才部署军士,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另外韩通在部署之时又被赵匡胤安插在身边的心腹给诛杀,可以说后周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赵匡胤的步伐了,赵匡胤部署太过周全和行动迅速,致使后周没有来的及处死和控制其家人。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其实一直有称帝之心,在之前就已经做了详细的部署,最终让赵匡胤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做了帝王之后厚待柴家家人也是在历史之中少有的帝王了,不管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真的符合天道,宋朝在历史上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也为历史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