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1954年公开评价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就是了不起”。并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现在流传的《孙子兵法》版本就是曹操作注的,曹操的文学影响很大,曹家三父子在我们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尊刘备贬曹操的思想,对曹操是贬低的,尤其是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他描述到极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说曹操奸,是相对于历史上不少的忠臣来说的。曹操历来被定位为一代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老百姓这么说,戏里这么演,《三国演义》害人不浅。其实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三国志》对于曹操的评价要客观准确些,真实的曹操是个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的《短歌行》,表现了他求贤若渴。曹操治理北方取得很大成就,对于当时的北方做了很大贡献,为后来的统一,在很多程度上功不可没。《三国志》一般人都认为是正史,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才矣。”
曹操为什么能称雄,他颇有谋略,善于用能人,敬佩重用忠义之士。如果他只是一个董卓类型,他不会取得后面更大的成功。他爱惜人才,哪怕是他敌对阵营的人才,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他对关云长的喜爱,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佩服的人,一是忠义,二是智勇。惜才的曹操,忠义的关羽,演绎了三国时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曹操送走了敌对阵营的关羽,才有后来的华荣道关羽放过了他。
陈宫是坚决反对他的,忠于原主,曹操为其忠义所感,处决时还亲自送行,并有不忍之唏嘘。可见他英明的一面,而且善恶分明。对郭嘉,典韦早逝的痛惜,甚至超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对于那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即使是出卖原来的主子投降到他的阵营,他也会毫不留情予以处决。吕布勇武无二,但立场飘忽,曹操还是处决了他。
在军事上,绝不像正史上所讲的天生具备军事才能。刚开始曹操还是一个乱撞的鲁莽之人,时常打败仗,但是曹操总能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并能虚心倾听和采纳臣下的正确意见,在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战役,如柳城、官渡、渭南之战中均能取胜。在历次战役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有起初指挥三五千人,到后来发展到能够指挥四五十万大军。曹操在其军事生涯中,曾发动多次屠城,受到屠杀的战俘与平民达数十万之多,这也是曹操恶的一面。
鲁迅对曹操的一个总的评价。曹操是一个英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尽管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退缩,而是坚决地与那些氏族集团进行角逐,从而名载春秋。
曹操创造了屯田制,命令不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曹操一生没有称帝,从这点上看,他应该是个英雄而不是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