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812个姓氏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有你姓没
迪丽瓦拉
2025-08-27 06:33:17
0

前言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首歌谣,它唱的就是关于明朝时期,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相传,812个姓氏从这里出发,去往天南海北,从此亲人分别,不复相见。

那么,这场大移民是为了什么,在这些迁徙的姓氏中,有没有你的姓呢?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要想说这场大移民,必须提及的便是这场迁徙活动的背景。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但当时的黄淮平原,历经宋、金、元等几个朝代的战乱和天灾,早已经破败不堪。

而且,从金兵大举攻入中原的时候,中原百姓不是跟随宋朝南移,就是被抽丁上了战场,连生死都不知道。

更有元军大举入侵河南、山东等地,屠城掠地,抓丁抢粮,民众死伤万千,在如此情境下,中原大地哪还有普通百姓的活路。

据《明实录》记载,当时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为红巾军,鲁、豫、皖等地的饥民积极响应,但多方交战,受苦的永远是百姓。

再加上,黄、淮河多次决堤,淹没了无数的田地,村庄大多都被冲垮,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更是历朝历代难以比拟的。

洪水过后,陈尸遍野,又起了瘟疫,以至于很多从洪水中生存下来的百姓再一次感染上瘟疫而死。

后来,人们被大水吓的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和村子都没了人,以至于中书省户部都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

更重要的是,不仅水患严重,蝗灾也频频而至,至少得有十七八九次,水患和蝗灾让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无奈之下,百姓只好连夜搬去他乡。

在这艰苦的漫长岁月中,唯一能够免于天灾人祸的便是山西人民,当时的秦晋一带,属于蒙古贵族名将察罕帖木耳及其义子的领土。

它们凭借山川之险,拒战祸于山西境域之外,在长达两个世纪的稳定社会中,繁衍生息,农商发达,以至于人口稠密,比中原的人口多出几倍不止。

更何况,当时有天灾和战乱的情况下,有不少人都逃去了山西,但是山西的耕地面积有限,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耕种。

而明朝初定之后,朱元璋认为民困国虚,当务之急便是要安民生息,正好当时户部的官员都在上书,说可以让山西的百姓迁到各地开垦荒地,以解除现在的危机。

朱元璋考虑过后,便同意了这一请求,于是,朱元璋下令山西人民开始大迁徙,凡是迁徙的百姓免除杂役三年,并给足银两以备生活之需和购置农具。

据记载,从1389年开始,山西洪洞先是移民15万人,后又迁出了6万余人,这些人去往各地开垦荒地,再也没有回来。

洪武年间,山西往各地迁徙的人民总数有50万人之多,等到了永乐和宣德年间,又有一大批人从山西陆续往外迁出,这么统计下来,从山西洪洞迁出的人口数量接近90万人。

可以说,从明代朱元璋开始的移民政策,已经演变成了移民行动,这场巨大持久的迁徙潮,达到了国赋增长的目的,这在历史上是一大贡献,更有着进步意义。

民谣的由来

而那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说的正是当年山西人民迁徙出发的地点--广济寺旁的大大槐树下。

根据明代编写的《洪洞县志》记载,那时候各州县响应迁徙的居民,都要集中到洪洞县贾村的广济寺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和川资,然后在编队遣送。

而且,那时候的迁徙活动发生在晚秋,此时槐叶已经落尽,唯有树杈间的老鹳窝显得十分的醒目。

移民临行前,凝望着高耸的大槐树,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鸟,仿佛感知到人们心中离别的苦心,一直发出十分凄凉的叫声,给人们打招呼。

这一声声啼叫,让在场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频频回首,快要离开的时候,还从地上抓起了一把槐树叶,珍藏在怀中,带往新居,而他们离开的时候,那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也深深的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为此,老鹳窝和大槐树就成了移民惜别的标志,从平阳府各县迁徙的人,也将大洪洞、老鹳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就这样口口相传,成了移民缓解相思之苦的词句。

而不少平阳府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都会在门前种植几株槐树,以解相思之情。

犹记得,山东菏泽袁固堆的袁家祠堂石碑上,还刻着:“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山西父老情”的词句。

这几句诗便是在表达他们是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的人,以此诗句警醒后人,要不忘祖先和来处。

洪洞移民的迁徙惠民五个多世纪,他们的子孙有的成为了村落的名门望族,有的在京城、省城安家定居。

而解放后,广大洪洞移民为了纪念先祖迁徙的历史,他们自发集资在离县城城北二华里的广济寺遗址中建亭立碑,并矗立了一块篆刻着“古大槐树处”的石碑。

碑后刻有碑文,并建立茶室三间,题名为“饮水思源”,碑难便还有一处牌坊,在祭祖的小屋中,还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

在这个表中,足足有812个姓氏,这些都是当初迁徙过来的洪洞人民的姓氏,多年以来,不断有人来到此处寻根。

在这800多个姓氏中,其中就有当初从平阳府出发的“卓姓”,还有“赵姓”、“姜姓”等等,这些都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徙的重要移民姓氏。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张、李、陈、杨”等等,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徙过来的。

从此,这里便成为了世世代代洪洞外迁的异乡儿女,凭吊的场所,山西洪洞县的人民政府也特地在广济寺周围,开辟了“古槐公园”。

这些都是洪洞人民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先祖和过去,而做出的努力,当年的他们舍弃赖以生存的家乡,搬迁到人生地不熟的外乡,实在是大义之举。

据记载,山西洪洞的移民行动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移民分布在18个省市,500个郡县,移民的始祖姓氏上千,经过600余年的转迁,可以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必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流传的“典故”

这场大迁徙活动,还有一条移民条律要遵守----“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也就是说是四口之家的可以留下一个人,但其余人必须全部迁走,以此类推,百姓们不得不遵守。

据说,在山东曹县的一个姓刘的族谱中,就记载这其先祖是“独耳爷爷”,这位先祖也是当时迁徙的移民,只不过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才被官兵割掉了耳朵。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人相传,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

据说,这是因为当时的官兵为了防止移民中途逃跑,便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了一刀作为记号。

等到伤好后,他们的指甲也就变成了两瓣的样子,也就是俗称的“复合型”。

这是一种解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当初在迁徙的时候,政府规定,家里有两个儿子以上的人家,除了留下小儿子以外,其余的都必须要迁走。

而孩子的母亲,为了将来好找寻自己的孩子,便将迁徙的儿子们的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相认的记号。

为此,后世还专门留下了两句诗来传颂这件事,其一便是“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其二是“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两句诗都是在说,要是看是不是洪洞槐树人,双足的小指甲就可以验证,毕竟这是他们独有的特征。

虽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具备科学性,但这是人们留恋故土的方式,就算是假的,也被当作了真的。

还有一个典故,有人说当年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就把人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接起来,押解上路。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期被捆着,所以移民们以后也形成了背着手走路的习惯。

但这种说法仍有争议,也有人说用长绳将他们联接在一起后,押解途中,要是上厕所就得解开手,于是,便有了“解手”一词,(也被看做是如厕的代名词)。

凡此种种,都是后世人的猜想,是不是真的还有待考证。

最后一个典故,是关于那颗大槐树的。

据传,当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军攻打山西革命军,他们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怨声载道,无人能够制止他们。

但是等他们到了那颗大槐树下,却纷纷下马祭拜,磕头认祖,并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

可能在这些人中,也有人是从大槐树走出的洪洞人,因此,他们不但没有抢掠,反而是将夺来的财宝悉数供奉在大槐树下。

等到这伙人走后,大槐树的“御灾抗患”之功被人民世代传颂。

在中国的移民史上,像洪洞大槐树迁徙,这样被人民世代记住的活动不多,也不过只有几处,但影响最深的当属洪洞大移民。

数百年来,这些移民走遍了中国的各地,几乎每一处都有洪洞移民的足迹,因此,也形成了“洪洞移民遍神州”的说法。

结语

转眼间,匆匆600年已经过去,当年的大槐树估计早已经消失,现在的大槐树有可能是它的“子子孙孙”,也有可能是别人从他处寻来的槐树根。

无论怎样,洪洞的大槐树已经成为后世人情感寄托的一个载体,一颗大槐树,一个老鹳窝,便能够勾起他们多年的回忆。

而这颗洪洞大槐树,也被当初的移民看做是自己的“根”,当初大槐树移民被强制着告别家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如今流落各处,凭着大槐树找回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无论怎样,这里就是他们祖籍,虽然故土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但只要大家聚在一起,洪洞人就还在。

就像那颗大槐树一样,尽管历经风雨,尽管已不再是当年的槐树,但仍旧有一颗屹立在这里,这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明朝一名---中国城市林业
明朝洪洞向惠民移民史实探源---春秋
洪洞何以成为明代大移民最著名的地方---山西新闻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家自然博物馆上新展 200余... “闪耀东方——泥河湾百万年人类印记”展览正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200余件展品全面展示泥河湾遗址群的...
原创 三... 前言 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豪杰竞相涌现。他们的“狂”,是有资本、有能力的“狂”...
原创 周... 分封制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完善和君权的强化,实际上从其本质上来说,分封制是对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措...
原创 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方军阀为了争夺天下的最高统治权打得头破血流,以至于中原大地凋敝到了千...
原创 “...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真是假? 盂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
原创 中... 中国主流文化就是与人为善,由此形成自己良好生存环境,给后人建构好环境,这是儒家文化的特点。 那么世界...
原创 戚... 要说这"浑河血战"可谓是真的惨烈至极,不仅仅是戚家军,白杆川兵在这一战中的体现出来的血性也是令无数人...
原创 对... “传奇”人物——贾南风。她是西晋的皇后,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凭实力”搞垮一个王朝的女人。她的故事,堪称...
原创 清... 如果你研究过清朝宫廷的饮食生活,你会发现,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成员们一天吃两顿,也就是实行“两餐制”。...
旧事照片:晚清时期的街头底层人... 大街上的卖艺者,在卖力的表演吞剑。 在街边的修伞工,微笑面对镜头。 三个没穿鞋的小孩坐在街边的石...
原创 定...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学家吴晗向上级打报告要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报告主要内容就是要打开明十三陵长...
原创 国... 1949年4月23日晚上,中南海勤政殿正在举行一场热烈的庆祝仪式。 大家庆祝的内容是“人民解放军顺利...
原创 西...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经常会有讨论,假如取经团必须开...
原创 他... 在三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英雄辈出,而有一位将领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在蜀汉的存亡之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
原创 士... 在春秋战国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英雄辈出,其中一位便是战国初期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吴起。他不仅以卓...
原创 封... 看过《封神榜》电视剧的都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毕竟西岐和朝歌是当时对峙、斗争并完成革新这两个政权的政...
原创 网... 这个说法充斥着提问者高学历满满的傲慢和对对低学历满满的嘲讽。 “以史为鉴,读史可使人明智”可是一句至...
原创 司... 权力的尽头,是恐惧 司马懿死前,留下了八个字:“不立墓碑,不许扫墓。”这不像是一代权臣的遗言,倒像是...
原创 敌... 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国民党军高级军官,在战败前,都会化装逃跑,被识破了,自认倒霉。没被识破,就装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