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光绪真的是被毒死的吗?死后72年从头发中检验出真相
迪丽瓦拉
2025-08-27 17:32:46
0

光绪皇帝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可以说做得十分憋屈,从登基开始,朝政大权就事实上掌握在慈禧手中,一生都没能掌握实权。

即使光绪曾试图反抗,以戊戌变法来振兴清廷,但也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制,变法失败,光绪也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之中。

最后,光绪皇帝还死了个“不明不白”,就在慈禧太后死亡的前一天,光绪帝驾崩,享年38岁。而他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个谜团,就是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关于他的死亡,民间一直有多种说法,而流传最广的那一种,是说光绪帝是被毒死的。在他死后几十年,这个疑团一直没有被解开,直到72年后,现代科学手段,终于从他的头发中窥探到了一点真相。

一生悲惨的光绪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出生于同治十年,是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也是道光帝的孙子。这样一个皇亲贵胄,放在一个好时代里,只要不自己作死,一生荣华富贵总是有保证的。

可偏偏,载湉出生的时候,清廷早已显示出衰败之象,风雨飘摇之下,这个皇亲国戚要承担的比别人更多。

同治十三年,载湉不过三岁多,同治帝就去世,他既没有留下子女,自己还是咸丰帝的独子,他去世之后,咸丰这一系就此断绝,大清国到底该由谁来继位,成为了一个关乎清朝国运的大问题。

在一场紧急会议之后,慈禧指定将载湉过继给咸丰帝,让他登基成为光绪皇帝。为什么慈禧会选中载湉?因为载湉是慈禧妹妹的亲生儿子,由载湉继位,慈禧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

尽管醇亲王万般不愿,但最终,载湉还是被接进宫,成为了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而这也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

光绪登基之时,名义上是5岁,其实只有三周岁半,这样一个孩子当然是不可能处理国事的,他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而朝政则有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代为处理。

到光绪十二年,光绪已经长大,慈禧太后在懿旨中重申垂帘听政只是一时权宜之计,还说要在第二年让光绪皇帝进行“亲政典礼”。

表面看起来,慈禧是要归政于光绪,但实际上,她不过是换了一个“训政”的由头,继续把持朝政,光绪皇帝仍旧没有实权。

但随着光绪皇帝的逐渐长大,他也想摆脱慈禧的控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皇帝和太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光绪二十年,日本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光绪坚决主战,多次下令加兵筹饷,还要求慈禧太后停止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但李鸿章不听皇帝的谕旨,仍旧我行我素,最终,清廷连战连败,海军也几乎全军覆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实际上,光绪也曾强硬过,面对李鸿章已经草签的《马关条约》,光绪帝以内容苛刻、割地太多为由不允,但最终光绪仍旧强硬不过慈禧太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而后,光绪帝又试图以支持维新变法的方式来与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进行对抗,但由于清廷中顽固派的大臣人数实在有很多,他们明目张胆地阻挠维新变法,导致光绪帝的变法诏令沦为一纸空文。

慈禧更是发动戊戌政变,以重新训政的名义,下令缉捕康有为等维新党人,并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百日维新就此宣告失败。虽然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他形同木偶,只有在慈禧太后要求他表态时,才说一两句话。

后来光绪帝也曾恢复到往常的帝位生活,但慈禧仍然对他严加控制,使他不得不服从太后的旨意。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病重,于十月二十一日驾崩,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关于他死亡的流言

光绪帝的忽然离世,令许多人感到疑惑和蹊跷,因为就在光绪帝去世后的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也病死了,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这两人的年龄相差近一倍,却前后脚离世,而且两人生前立场对立,民间阴谋论的猜测从未停止。

尤其是光绪帝驾崩没几年之后,大清王朝也走到了尽头,过去清廷的秘史传闻似乎也不再是禁忌,光绪皇帝的死就成为了民间的“热门话题”。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关于这一话题,总共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毒害说。

当时负责记录光绪帝起居注的恽毓鼎曾写下一部《崇陵传信录》,在这部书中,他直接提到光绪帝是“非正常死亡”,而且还含沙射影地指出,害死光绪帝的人就是慈禧太后。

由于恽毓鼎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人,又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他所写下的内容,自然是立刻就让许多人采信。

同时,陪侍慈禧太后的德龄在回忆录中也谴责了慈禧太后加害光绪的恶行,甚至连慈禧加害光绪前后的表情变化都详细描述了上去,十分生动。

这样两位在当时还比较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同时表示光绪帝是被慈禧害死的,自然让不少人都相信正是慈禧害死了光绪帝。

此外,光绪帝的继承人宣统、早已预言“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等人都认为是慈禧害死了光绪帝。

至于慈禧到底是动用了什么手段害死光绪帝的,一些人根据恽毓鼎和德龄的描述,认为是“下毒”。毕竟下毒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也符合光绪帝“病情”突然加重,最终驾崩的现实情况。

不过,在“毒害说”中,想要毒害光绪的凶手可不止一个,除了民间认为“可信度”最高的慈禧之外,袁世凯、李莲英都是可能谋杀光绪帝的“凶手”。

只是这些也不过是猜测,并没有什么证据可以为此作证。

综合各方的分析来看,其实认为李莲英是凶手的人,大多也认同正是慈禧谋害了光绪帝。因为他们大多认为,李莲英只是一个执行者,真正决定要谋杀光绪帝的人还是慈禧。

毕竟下毒这种事情,慈禧是不会自己去干的,而李莲英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太监,只有他才有机会向光绪帝下毒。

而对于袁世凯是凶手的推论,反对者更多。袁世凯可能确实有谋杀光绪帝的心思,但在光绪帝驾崩前,他已经被“遣返”回到河南老家,想要动手谋害皇帝的成功率并不高。

除了“毒害说”之外,“病亡说”也十分流行。因为随着清朝宫廷内的记录文献对外公开,人们开始可以看到光宇光绪皇帝健康方面的文献。

有学者发现,光绪帝虽然才30多岁,但其健康状况确实堪忧,可以说是一直疾病缠身。

而且,光绪帝经常食不果腹,甚至还“缺衣少食”,日子十分凄惨,加上感情上、政治上的打击,光绪帝可能患有肺结核,以及肝脏、心脏等方面的慢性疾病。

有人认为,光绪帝在光绪三十四年时病情突然加重,可能是肺功能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造成的死亡,可能是属于因病身亡,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论。

不过,由于光绪帝作为一国之君,居然会“食不果腹”,难免也会让人联想到这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也有人据此认为,其实慈禧就是故意想要折磨光绪帝,让其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之中,走向死亡。

这样,慈禧既不用担上谋杀的罪名,也可以让这个“不听话”的皇帝早日“归天”。

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但到底哪种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呢?原本大家以为这可能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谜,可机缘巧合之下,考古学家用现代科学手段,给了这个谜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

光绪帝真的是被毒死的吗?

1938年深秋,清西陵被盗,一伙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盗掘了光绪帝的崇陵地宫,地宫几乎被洗劫一空,无数珍贵文物就此流失在外。

但这一起盗掘案件,却为揭开光绪帝的死亡之谜提供了一个契机。光绪帝在位时,根本没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寝,在他骤然驾崩之后,陵寝才开始修建,因此,他是在停灵五年多之后,才葬入了清西陵的崇陵地宫之中。

可光绪帝下葬后仅仅25年,崇陵地宫就被盗掘,此事简直令人发指。在崇陵地宫被盗之后,由于当时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对抗侵略者、谋求民族独立才是头一等大事。

因此,崇陵地宫一直没有进行过必要的清理,只是简单地将盗洞填塞了起来。

直到1980年,国家文物局才认为时机成熟,指示文物部门对崇陵地宫进行保护性清理。考古人员在进入崇陵地宫之后,发现盗墓者将光绪帝棺椁南段凿开一个圆洞,其遗体也被拉出棺外。

虽然光绪帝身上的衣服还依稀可见,但随身所有的装饰物都被盗掘一空;隆裕太后棺椁的顶板更是被直接揭开,棺椁内的陪葬品更是被盗掘一空。

考古人员小心地清理了光绪帝和隆裕太后的尸骨和遗物,同时,他们也决定揭开一个困惑大家很久的谜题: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他们留取了光绪帝的头发、骨头、葬衣等物品,还提取了隆裕太后的头发,准备对其进行检测。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检测一直没能顺利进行。

这些遗物就一直被妥善保存在清西陵的文物库房内,考古人员也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真正解开这一谜题。

2003年,我国的鉴定检验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于是,专家们将光绪帝的头发送到了中国原子能研究员反应堆研究设计所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光绪帝的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砷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砒霜。

检验数据显示,送检的第一缕光绪的头发中砷元素的高峰值为2404微克/克,第二缕头发的高峰值则是362.7微克/克。

我们知道,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过量的砷元素将会导致人中毒身亡,且现代人头发中的砷含量仅为0.14-0.59微克/克,那么这就说明,光绪帝很可能是死于砒霜中毒。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我国古代人经常利用砒霜来保存尸体,在马王堆出土的尸体中发现了砒霜,很有可能这些砒霜也是用于保持光绪帝的尸身完好所用的。

为了排除这一可能性,专家还对隆裕太后头发中的砷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其头发中的砷含量仅为9.2微克/克,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竟然高达隆裕太后的261倍,这似乎可以证明,如此之多的砒霜,并不是用来保存尸体的。

那么,光绪帝有可能是因为生前服用药物,导致慢性砷中毒而死亡的吗?毕竟光绪帝生前患病,而中药中的雄黄、朱砂等成分也可能会导致服用者砷、汞中毒。

专家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光绪帝头发中的砷高峰值是慢性中毒患者头发中的66倍,且砷元素的分布与慢性中毒患者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光绪帝体内的砷元素,并不是因为长期服药、慢性中毒所致。

光绪帝体内的砷元素,还有可能有一个来源,就是来源于清西陵的周边环境。

但经过专家对于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光绪帝体内的砷元素含量远远高于清西陵和周边环境中的砷元素含量,这一可能性也得到了排除。

接下来,专家检测了光绪帝的骨头和葬衣,均发现了高浓度的砷元素,尤其是葬衣胃部区域的砷含量,更是比其他部位更高。

这说明,砒霜曾经大量停留于光绪的胃部,并且在光绪帝尸体腐败的过程中,沾染到了衣物之上,导致其衣物也是胃部的砷元素含量更高。

数据显示,仅光绪帝头发、三块衣物残片中的砒霜总量高达201.5毫克,而普通人只要服用60-200毫克砒霜就会中毒死亡。

光是我们现在可以检测到的砒霜残留总量就已经超过了最高致死量,其生前所服用的砒霜数量只会更多。

也许,我们可以据此认为,光绪帝确实是砒霜中毒而亡,不过,杀死光绪帝的凶手到底是谁,我们已经很难考证了,也许这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冯云山,这位被称为南王的人物,是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之一。若不是杨秀清的背叛,他或许能引领太平天国走得...
原创 美... 三十年来,全球格局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美国向来对竞争对手毫不留情,曾以狠辣手段收拾苏联、打压日本...
原创 诸... 三国时期,刘备阵营原本依照《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准备了两支北伐的主力军。然而,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
原创 李... 在唐朝时期的一次下朝后,李世民特意召见了许敬宗,单独与他谈话。作为一名大臣,能够受到皇帝的单独召见,...
原创 运... **前言** 每个人都曾幻想过一生顺风顺水,事事如意。然而,最让人动容的故事,往往是那些经历了种种波...
原创 海... 11月8日,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考古领队杨军表示,墓中出土1200枚《诗经...
原创 诸...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拥有狼顾之相的人物其实并不多。那个时代的人们大多怀抱着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康乐...
许金晶:古旧书房里的汉唐气象 来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做新书沙龙的同时,自然不能不探访当地有代表性的旧书店。于是早早跟沙龙的本地...
原创 为... 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小时候因为斩杀了一名普通百姓,大家称他胆大,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不过是因为...
原创 项... 引言:在秦末,巴蜀地区并没有遭遇战火。刘邦入秦后,派遣使者安抚当地百姓,继续实行宽政,情况相对稳定。...
原创 古... 你知道古人平均身高是多少吗?很多人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能从一些常见...
原创 关... 关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他的勇猛和武力无可置疑,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并不是最强的。正如古话所...
原创 为... 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且深远。自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创 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代表资本主义阵营的美国和代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最终的结果...
原创 不...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陈桥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
纪念︱于凯:谢维扬先生古史研究... 著名历史学家、蜚声海内外的先秦史研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大学博物馆(筹...
原创 陈... “看我妹妹漂亮不?要不要考虑把她娶了?” 陈赓一脸笑意,拉着身边那个年轻女孩,带着打趣的语气对陈...
原创 霍... 霍去病究竟是因病去世,还是另有其他原因?霍去病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他是否死于非命? 霍去病,西汉时...
原创 黄... 1924年,黄埔军校发生了一件震动全校的大事:一名学员被时任校长蒋介石开除。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广泛的...
陈映芳:回望记忆中的“大礼堂” 建筑,是我们记忆的剧场。 当我们回到故乡或者路过某个城镇,或许会偶然看到一处矗立多年的老建筑,它似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