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唐书》中,对唐朝名将裴行俭的评价如下:“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这句话凝练而深刻,揭示了裴行俭卓越的军事才华。在唐朝初年,裴行俭与李靖、苏定方等名将齐名。苏定方以灭国之勇而著称,曾征伐西突厥、灭百济、征高句丽,立下赫赫战功。而裴行俭,作为苏定方的徒弟,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
裴行俭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地豪门大族。然而,他并非依仗家族背景,而是通过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裴行俭在年轻时就立志报国,因此选择了投身军旅。苏定方在裴行俭身上看到了过人的天赋,决定将自己的军事谋略传授给他。这个过程是裴行俭军事生涯的开端,也是他崭露头角的关键。
公元665年,裴行俭担任安西都护。在西域,他实施仁政,周边的国家纷纷臣服。裴行俭展现出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谋,使得西域局势得以稳定。他的军事思想深刻地贯彻到他的一生中。
裴行俭的真正考验发生在公元676年,吐蕃联合突厥联军进攻安西。他精心制定战略,先护送波斯王的儿子回到波斯,然后回师击溃突厥。这一战略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裴行俭采用奇兵计,成功夜袭了突厥可汗大营,俘虏了可汗本人,平定了突厥之乱。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裴行俭在唐朝军中的声望。
然而,三年后,突厥再次反叛,裴行俭再次出征。面对突厥骑兵的灵活袭扰,他不动声色地运用谋略,制造了假粮车来迷惑敌军。这一计策成功引诱突厥骑兵上当,最终唐军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裴行俭对于军事谋略的独到见解,使得唐军信任有加,他的军令如山,部队严守纪律。
裴行俭对于天文地理的了解,使得他在军事决策中更具前瞻性。在一次出征前,他观察星象,准确预测了天降大雨的情景。他决定撤退到高冈上,结果在原先安营扎寨的地方,大雨倾盆,水深一丈多。这一决策展现了裴行俭的军事智慧,也加深了士兵们对他的崇敬。
裴行俭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将自己的军事智慧写成书籍,然而,随着武则天登基,这部书籍不知所踪,成为历史的谜团。裴行俭的才华横溢,不仅表现在军事战绩上,还体现在艺术领域。
公元682年,裴行俭在幽州前线病逝,唐朝追赠他幽州都督,并谥号“献”。裴行俭一生两征突厥,击败吐蕃,战胜匈奴,与苏定方一同辉映,扩展了大唐的疆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