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于成龙,堪称康熙朝的风云人物。他生于山西永宁州,初入仕途即展现出非凡的政绩。早在顺治十八年,他便荣任广西罗城县知县,初露锋芒。然而,直到康熙六年,他才升至四川合州知州,踏上更高的官路。历任湖广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巡抚和总督,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荣升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三次被举为“卓异”,政绩卓越,廉洁刻苦,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誉之为“清官第一”。
“卓异”在清朝是一种殊荣,象征着杰出之才。于成龙的清廉和才干使他在官场崭露头角。早在罗城县任知县之际,于成龙因清廉而声名远扬。那时,广西百姓苦不堪言,而他毅然前往,用“平寇盗,垦土设学”的措施改善治安和教育状况,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面对困境,他不畏艰辛,奏效不小,广受肯定。其“半鸭知县”的绰号源于他穷困潦倒的时期,但这并未动摇他坚定的为民初心。
与于成龙齐名的清官汤斌,同样是清廉政绩的代表。出生于河南睢州的他,早年学识渊博,于顺治九年成为进士,随后担任陕西潼关道员等职。在任何岗位上,汤斌都以清廉著称。他甘于贫困,终身未贪过一钱银子,深得康熙帝的赏识。被选为太子胤礽的辅导大臣,汤斌辞官后还得了“羊裘尚书”的外号,因为他上朝时总是披着一件破旧的羊皮袄。他的清廉不仅表现在个人生活上,更体现在为官一方,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儿子的管教更是严苛,维护了家风的廉洁。
然而,清官并非绝对意味着完美。张伯行是一位深受康熙帝喜爱的清官,但他的无能使他颇受批评。康熙帝对张伯行评价其“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这表明清官并非所有问题的解决者,有时清廉可能伴随着才干的缺乏。张伯行的例子提示我们,仅有清廉并不能完全称之为好官,才干同样至关重要。
于成龙和汤斌之所以成为清官的代表,除了他们的廉洁,更因为他们在才干方面的卓越表现。于成龙在罗城县和其他职务上,通过平乱治理、教育兴学等多方面的努力,使得当地百姓受益匪浅。而汤斌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卓越的学识和在各职务上的表现,为他赢得了赫赫声望。两位清官的政绩卓越,深受百姓敬爱。
尽管清官在清朝时代是一种荣誉,但在评价清官时,不仅要看其清廉,更要注重其在治理、才干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清官如于成龙和汤斌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典范,是因为他们在廉洁和才干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这种综合素质的清官,才能够真正为百姓谋福祉,成为历史留下光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