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北邙深山里,有一个已经被夷为平地的帝王墓。
它的周围,杂草丛生,若非考古学家细心判定,外人根本看不出。
它的主人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蜀后主——刘禅。
刘禅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述成了一个昏庸无道,只知享乐的无能之辈。
因为他的昏庸,纵使诸葛亮、姜维再呕心沥血也是无力回天,避免不了蜀汉的灭亡。
在洛阳司马昭的家中,面对司马昭一再试探,刘禅竟然说出:
“此间乐,不思蜀”
的话来。
然而正史《三国志》中,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刘禅不仅不是昏庸之辈,相反非常的聪慧贤明,只不过蜀国气数已尽,根本无法与曹魏抗衡,他只能选择了投降。
在曹魏大将邓艾偷袭阴平桥,深入蜀汉腹地,直逼成都的时候,刘禅在左右大臣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
灭蜀后,邓艾在刘禅宫里发现一件东西,才知道即使诸葛亮复生也无法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东征耗尽蜀汉元气
本来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出了刘备统一全国的意见,刘备一开始也是按照《隆中对》的方案步步进取。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造成刘备失去了从荆州出发,北上讨伐曹魏的最佳出口。
张飞的死亡,又加剧了他和东吴孙权的矛盾。
因此,刘备在愤怒之下,竟然调动了益州能够出动的全部兵马,浩浩荡荡地向荆州开去。
愤怒使他冲昏了头脑,他拒绝听从诸葛亮和赵云的正确意见,先是中了东吴都督陆逊的诱敌深入的计策,然后在他兵疲马乏之际,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几乎全军覆没。
眼看着自己一生的心血就这样化为了灰烬,刘备急火攻心,病倒在白帝城。
在他临终之际,他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发誓一定要尽心竭力地辅佐刘禅,恢复大汉的江山。
诸葛亮北伐蜀汉人口凋零
在刘备的遗言中,诸葛亮担任丞相,又兼备刘禅亚父(干爹)的职责。
刘禅年幼,继位后,朝廷上下完全是由诸葛亮一人打理。
他先是缓和了跟东吴的关系,接着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内乱。
然后一心一意致力于北伐曹魏。
由于丧失了最佳的出口荆州。
他只能带着部队从蜿蜒崎岖的蜀道出川伐魏。
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地形的限制往往具有决定的因素。
在现代人出行依靠着条件优越的火车、飞机、高速公路朝发夕至的时候,很难体会到2000年前古人翻山越岭的那种艰辛。
更何况,那个时候无论是粮食种类还是产量都不能和现代相比。
更不存在什么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能填饱肚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在一次次出川的过程中,大量的精力被消耗在出川的路途中。
数量庞大的辎重兵,肩扛担挑把粮食运往前线,往往一担粮从蜀中出发,到了前线就差不多见底了。
诸葛亮只能利用这点粮食去进攻以逸待劳的魏军。
打仗本身就是个力气活,只有吃饱喝足了才能穿上厚厚的铠甲上阵。
如果诸葛亮不能依靠计策速胜的话,整个蜀军战线上就会陷入断粮的危机。
一旦被魏军尾随追击,那就会全线崩溃,一败涂地。
益州本来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在黄巾起义、群雄逐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在中原大地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这里丝毫不受影响。
但是刘备东征惨败,损兵折将,导致蜀汉元气大伤。
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了让普天之下的百姓不要忘记大汉江山。
诸葛亮等不到蜀汉恢复元气,就先后发动了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战争。
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些本该在私塾里接受教育或者劳作在田头的益州的青少年几乎全部被拉上了战场。
那些本该端坐在家中收拾家务的妇女们就要操持那些本该家中男人的力气活。
然而她们的力气又怎么能够跟男人相比呢?
这导致了蜀汉的发展后劲不足,生产力进一步下降。
这一连锁反应,就使得蜀汉的国力越来越弱,诸葛亮的心就越操越碎,最后把自己活活地熬死了。
姜维伐魏功败垂成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和衣钵。
但是姜维是曹魏降将出身,没有诸葛亮的资历和心细如发的能力。
所以蜀汉内部暗藏已久的矛盾迅速地爆发了出来。
当年诸葛亮位高权重,事必躬亲,类似李严这种本地的官员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北伐的声音始终占据着主流。
诸葛亮去世之后,面对着残破的江山,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官员的利益受到了极大地损害,他们就再也不愿容忍下去了。
在姜维北伐曹魏的时候,朝廷内部不但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更是出现了敢于掣肘他的人。
由于诸葛亮的失败,姜维的北伐难度远胜于当年的诸葛亮。
他手下的兵将比起诸葛亮哪会更是不如。
而且朝廷内部的反对,使得他即使获得小胜,也不得不退兵,最终导致功败垂成。
刘禅从小就在诸葛亮的羽翼下长大,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处理朝政,平衡几派关系上的短板上就彰显出来了。
而且他不明是非,任用宦官黄皓。
黄皓利欲熏心,多次打击姜维,导致姜维只能率军躲避在剑门防线上进行屯田。
这就给了魏国可趁之机。
司马昭执掌曹魏政权以后,派出邓艾和钟会两路大军讨伐蜀国。
钟会大军牵制姜维,而邓艾则出奇兵,翻越崇山峻岭从蜀国腹地偷袭蜀军。
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蜀军毫无斗志,不是战死就是投降。
邓艾一路高歌猛进,挺进蜀汉的中枢——成都。
在群臣的劝说下,刘禅选择了向邓艾投降。
当时成都还有数量众多的军队,存量也足够供应几年,城池高大坚固,以邓艾只有几千人马的疲惫之师根本不能撼动它。
邓艾接受了刘禅的投降,收缴了他的印信,封存了府库。
在邓艾拿到蜀汉的“士民簿”之后,他恍然大悟,知道就连诸葛亮都救不了蜀国。
当时的蜀国只有28万户,人口不到100万,而士兵和官员就有10来万。
而且长期作战,消耗很大,这样的国力已经见底了。
而魏国的人口要比蜀汉多得多,又占据中原发达地区,长久下去,蜀汉更不是对手。
诸葛亮焉能不知,但是他左右为难,只能赶鸭子上架,拼拼运气。
但是他哪里知道,国运又岂是一时的运气能够扭转得了的?
蜀汉的灭亡,从刘备去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