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阅读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2010年所作的《毛泽东传》,作者在该书的第一章中详细描述了毛泽东童年时期1893年--1910年期间的所作所为,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韶山的童年生活,解释了为什么这位革命者会成功,以及为什么他后来会成为那种类型的革命领袖。新思想和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使他成为一个造反者;在韶山的家庭磨难,则使他成为一个非凡决心的造反者。
我仔细慢慢地梳理了书中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毛泽东童年时期的一些事情,希望这些事情是否就是作者所说的是这些事情铸就了16岁后的后来的毛泽东。
●几岁时便敢骂自己的父亲
在家里当着一屋里宾客的面,由于父亲毛顺生指责毛泽东懒惰无用,毛泽东便骂了他父亲,然后跑出了房。他的父母都赶了出来,客人们也都茫然地跟了出来。当跑到家门口的池塘边时,毛泽东对父亲说,如果他父亲再靠近一步,他就跳进池塘。看到这情况后,毛泽东的父亲的暴怒有所节制,停止了攻击转而开始与毛泽东理论。他的要求是要毛泽东为对他的不敬要认错,要毛泽东向他磕头并保证以后要听话。
毛泽东则在客人面前毫不屈服,他父亲只能退一步,让毛泽东认了错,然后磕了半个头(单膝跪下),毛顺生便答应不再打他。
关于发生这件事时,毛泽东那时有几岁,书中并没有描述。但我们是不是可从“如果他父亲再靠近一步,他就跳进池塘”推断出此时的毛泽东估计不会超过6岁,因为其父亲在听到“再靠近一步,就跳池塘”后,暴怒有所节制。毛顺生还是后怕自己的儿子毛泽东真跳池塘。而毛泽东从6岁起就喜欢游泳。
●
私塾学堂里的正义感
当毛顺生知道他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而不是女孩时,他像所有其他的农民一样非常高兴。因为女孩不能继承家产,在田里干活也不如男孩有用。毛顺生按照当时自家的家庭条件,决定送毛泽东去上学。毕竟送毛泽东上学还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再加上毛顺生只上过两年小学,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毛泽东能为他管理不断增加的农田、记账和书写田契与合同,长大后能成为懂得孝顺又能成才的年轻人。于是,毛泽东8岁开始在村里叫南岸地方的一所私塾学堂上学了。当时私塾里只教四书五经,毛泽东和他的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读四书五经时,经常在他们的木头小书桌上读禁书,这些禁书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而这些书比韶山的任何别的东西对毛泽东的思想世界影响都要大。到他13岁时离开学堂的时候,他已经对经典中包含的思路和道德规范十分的反感。对于毛泽东来说,儒学经典引起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他不喜欢孔子教人尊崇权威,对于私塾的老师和父亲这两个约束他的人,敌意越来越大。私塾的老师和父亲都动手打过毛泽东,这令他非常愤怒。虽然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他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
由于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影响,当毛泽东在学堂里与同学交往中,发现一个同学穷得带不起午饭,他就能每次把自己带的午饭分给哪位同学一半。回家吃晚饭时,他母亲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在吃晚饭时胃口那么好。后来这位善良的母亲知道真相后,从此每天为毛泽东准备两份午饭,让毛泽东带到学堂给那位同学。
除了带饭给同学,有一次他为父亲卖了一头猪,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把他赚来的钱给了一个穷苦乞丐,更有甚者,他和他母亲联合起来偷偷地把大米送给一个挨饿的村民。
●
十岁时就敢和比他年龄更大的孩子打架
●
在私塾学堂里,敢走到老师的面前坐着背书,后因老师的责骂,愤然离开学堂,又怕父亲打他,在外转了三天。三天后,家人找到他并说服后回了家。回到家后,情况有所改善,父亲比过去体谅了些,教书的先生也比以前温和了些。毛泽东的罢课抗议行动起到了效果。
●
“活我要照常干,书也要照常读”
毛泽东酷爱读书,13岁时离开了私塾学堂,回家帮父亲毛顺生白天干成年劳动力,晚上为父亲记账。边干活,边读书,为此还经常被父亲误解。有一次,由于过于沉醉在书中,结果牛跑开了,还吃了邻居家种的菜。
●
由农民组成的哥老会中的成员们在一个姓彭的铁匠带领下举行了暴动,后在政府部队的打压下失败,彭铁匠也被砍了头。
●
一本《盛世危言》的书提倡改革和技术进步,使毛泽东初次接触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这本由
郑观应所写的书使毛泽东深信,为了中国,他必须离开韶山,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1910年,毛泽东16岁,告别了母亲,徒步离开了韶山,肩上的扁担上挂着的不再是粪筐,一头是一个包裹,里面是几件上衣、两条灰被单和一顶蚊帐,另一头是一个篮子,里面是《水浒装》、《三国演义》及其他书籍。
他离开韶山的第一目标是到湖南省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获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