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袁世凯和他一手编练的北洋新军都不得不提。正是依靠北洋新军,袁世凯向北逼迫清帝溥仪退位,向南压迫孙中山等革命者,登上了权力顶峰,那么如此强劲的一支部队,为何会被满清朝廷交给袁世凯这个汉臣掌握着?
洞察先机,发现朝廷急需练兵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清朝廷痛定思痛,认为当今之计,唯有另起炉灶,从头开始编练一支新军,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朝廷急欲编练新军的心理被刚刚从朝鲜归来的袁世凯迅速洞察,因此,他上书军机大臣李鸿藻,大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靡费,退庸将,以肃军政”,“检名将帅数人,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各裁汰归并为数大枝,加要屯扎,认真整励”。
同时,袁世凯还邀集幕友翻译有关西洋军制的书籍,呈递给兵部尚书、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李、荣二人对西式陆军皆懵懂无所知,正苦于无人可用,如今获得袁氏的投效,自是大感兴奋。无形之中,帝党干将李鸿藻与后党中坚荣禄竟都认为袁世凯是知兵之臣,认定这个曾在朝鲜崭露头角的人物时负责编练新军的最佳人选。1895年12月,袁世凯奉令到天津小站,接过了编练新军的大权。
改换门庭,积极投靠朝廷重臣
1898年戊戌政争中,光绪帝出于对袁世凯本人及其新建陆军的期待,曾示意袁发兵包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袁世凯当面大义凛然,骗取了维新派的信任,但转身他就连夜乘火车进京,将皇帝和维新派的密谋一股脑报告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最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远逃异国,谭嗣同等6人喋血北京。
靠着出卖维新派的功劳,加上慈禧太后生日时,一次性进贡的40万两寿银,袁世凯获得了慈禧太后一党的青睐,更被荣禄引为心腹,麾下新军的兵力不断扩充。1903年初荣禄病逝后,袁世凯改换门庭,当探听到庆亲王奕劻可能入主军机处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送去10两银票以为孝敬。
当奕劻正式成为中枢执掌者后,袁世凯更是“”“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而奕劻也投桃报李,将袁氏引为心腹,凡有重要事情甚至任命各省督抚藩臬等高官时,也先与其商议。
硕果仅存,清朝廷别无选择
戊戌政变后,袁世凯编练的新军也被纳入拱卫京畿的武卫军系统:荣禄新募亲兵为武卫中军,以聂士成部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部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部毅军为武卫左军,而袁世凯部新军为武卫右军。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时,以“清剿拳匪”为名,将武卫右军调至山东境内,并进一步扩充至1万8千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武卫前军于战时被歼灭,中军溃败,后军被解散,聂士成、董福祥等统兵主官或战死,或被罢黜,而袁世凯由于积极参加“东南互保”,部队始终在山东按兵不动,因此成为战后能够安定华北、拱卫京畿的唯一力量。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被任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
1902年2月,袁世凯以“直隶幅员广阔,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为由,要求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常备军。经慈禧谕准后,袁氏开始在直隶募兵,以原武卫右军将弁为基干扩建常备军;因其系在北洋大臣名义下组建,故也称北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