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能力如何,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迪丽瓦拉
2025-09-02 09:34:02
0

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想传位给李恪,可惜受人阻拦才没成功,李恪的能力自然很强。

不过他被后人怀念,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其他缘由。

最像李世民的皇子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子,其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杨妃是李世民为了和隋朝皇室联姻,明媒正娶的,并非一些人认为的齐王妃杨氏。

李恪自幼便受到李世民的疼爱,10岁的时候便受封蜀王,被授予益州大都督的头衔。当然,他那么年幼,自然是不会去赴任了。

益州在当时可是唐朝的核心重地,地盘大、人口繁盛,同时农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是一等一的富庶之地,因此朝廷对于益州的主事人选一直都是慎之又慎。

李恪这个益州大都督虽然只是遥领的,但也注意说明李世民对他的厚爱。

随后,李恪一直加官进爵,头衔越来越长,但是都是遥领,并不用赴任。

一直到公元637年,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这次终于赴任了。

然而他赴任没多久,就遭到御史柳范的弹劾。柳范指责李恪沉迷游猎,且纵容手下肆意践踏庄家。

当时,李世民有意偏袒李恪,于是想让权万纪来替李恪背锅。

李世民指出,李恪年幼不懂事,权万纪奉命辅佐李恪,理应劝阻李恪才对,现在李恪犯事,都是因为权万纪辅佐得不好。

然而柳范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他直接打脸,指出房玄龄辅佐李世民,都没法阻止李世民喜好游猎,俺么有怎能因此怪罪权万纪呢?

为了防止李世民发飙,柳范还补充道,李世民是明君,所以自己才敢犯言直谏。

后来李世民没办法,只得免去了李恪的职务,并减少其食邑作为惩罚。谁叫他要做明君呢?总不能不听取臣子的谏言吧?

从此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其一,李世民很疼爱李恪。

其二,可能有人想整李恪。因为李恪作为皇子,此前遥领官职,封官再多都无所谓,一旦真的赴任,万一在地方上做出不错的政绩,就会威胁到某些皇子的地位。

这里不光是太子,还有那些对太子之位有想法的人,所以他们要让李恪丢官。

不过让这些人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李恪再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即刻赴任。

为了避免自己的爱子重蹈覆辙,李世民特意给李恪写了一封《诫子书》。

教授李恪为君为人之道,如何提升自己、避免犯错。

而李恪的表现令李世民非常满意。

李恪佩服权万纪的刚正不阿,对于其直言纳谏都欣然接受,此后再也没有犯任何错误,而安州也在他的治理下风调雨顺、人人安居乐业。

可以说,此时的李恪已经展现出了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而且更让李世民满意的是,李恪和自己一样,愿意接受臣子的直言进谏,这可是明君的特征之一。

而此时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将李恪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离太子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李世民的五儿子李祐,因为贪玩,喜欢声色犬马,但是他爹李世民老管着他,不让他玩,于是李祐决定反叛。

不过,这孩子真的只是太想玩了,所谓的反叛简直是个笑话。

在一点准备都没做的情况下,将齐州的百姓强行征发从军,然后任命了一批文武百官。再然后,便和心腹在一起吃喝玩乐。

没错,所谓的反叛,就是号称建了个国,然后什么都不做,整天玩。

至于征兵,完全是为了防备朝廷派兵讨伐。

结果,士兵不愿替他卖命,州县也都不听号令。

最后,在朝廷大军还未到来的时候,齐州兵曹便带人将其抓获,这场闹剧般的谋反就此结束。

然而这只是个开端罢了。

受李祐一案牵连,太子李承乾的心腹侍卫纥干承基被抓。为了保命,纥干承基供出李承乾意图谋反。

原来,李承乾由于感受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魏王李泰的威胁,于是双方明争暗斗了好久。

期间,李承乾甚至派人行刺过李泰,然而以失败告终。

既然搞不定李泰,那么就从根源解决问题好了。于是李承乾拉拢了侯君集等人,准备效仿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让李世民也去做太上皇。

只要李承乾当上皇帝,李泰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可惜,他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发现了。

于是李承乾被捕下狱。

而李泰确实对皇位很有想法,趁此机会,他向李世民表示,如果他继位,他去世后传位给李治。

李世民一激动,就答应传位给他。

但是有大臣提醒李世民,这违背人性,加上李承乾也表示,自己反叛主要是为了对付李泰。

李世民才发现,李泰没看上去那么简单,这种人不能当皇帝,于是降低他的封爵,将他软禁起来。

经过这几位皇子的一番折腾,李世民的儿子中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剩下李治和李恪了。

就李世民自己看来,他更想立李恪为太子。

毕竟这孩子一副明君相,很像自己。

加上他在地方上的政绩斐然,一旦他继位,必然能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还有一点,就是李恪不拉帮结派,对太子之位没什么想法,一心一意在地方上勤于做事。和前面几个皇子一对比,李恪实在是太让李世民省心了。

至于李治,此人以仁孝出名。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舅舅是唐初重臣长孙无忌。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群官员力挺李治,为他摇旗呐喊。

李世民迫于这群官员的压力,暂且立李治为太子,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就在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李世民找长孙无忌谈话。

李世民觉得李治过于软弱,无法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而李恪更像自己,不仅能力强,还能够听取意见,是个做明君的料,因此想改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还指着李治继位,自己这个做舅舅的好获取更大的权势,自然不愿意。

于是长孙无忌据理力争,搬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服李世民。

李世民怎么看不出他的小心思?于是质问长孙无忌,是否是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才全力支持李治。

言下之意,李世民认为长孙无忌想弄权。

这种事情谁敢承认?于是长孙无忌又是解释又是保证的,称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李唐江山。

最后,李世民才勉强放弃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至于他为什么改主意了,一方面是因为长孙无忌,另一方面可能与李恪的母亲杨妃有关。

前面提到了,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而李唐朝廷当初吸收了很多隋朝遗臣。如果李恪继位,这些人会不会聚集在李恪身边,谋求隋朝复辟?真不好说。

为了李唐江山稳固,李世民只得委屈自己最看好的儿子了。

并不美好的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为了显示自己仁厚,同时为了安抚李恪,任命李恪为司空,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随后又是一顿加官进爵。

本来吧,李恪就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有什么妄想,他很守臣子的本分,不出意外,他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可惜偏偏发生了意外。

公元653年,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直对其无礼,结果牵连到了房遗直。

房遗直为了自保,想效仿纥干承基,靠揭发反叛来升官发财。于是他诬告李恪意图谋反。

刚好长孙无忌一直视李恪为眼中钉,想要除掉他,但是李恪从不犯错,加上李治以仁厚著称,不方便做出有违仁厚的举动,所以长孙无忌一直没有行动。

这下他终于找到借口了,于是以谋反罪名将李恪定罪,最后赐死。李恪守了一辈子本分,结果却因为无妄之灾而死,实在是可惜。

不过长孙无忌也没有笑到最后,他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后,得罪了武则天,后来被武则天派人以谋反的罪名赐死。

而到了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辟,由于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李唐皇室被武则天打压严重。为了振兴李唐皇室,李显特意为李恪翻案。

不仅恢复了李恪的爵位,还赦免了李恪的家人。由李恪的儿子继承其爵位。也算是让李恪的后人有了个好结局。只可惜李恪早已不在了。

后人为何会怀念李恪?

其实,一些后人怀念李恪,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强。

虽然他文武双全,从谏如流,但是古代并不缺乏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

真想为后世怀念,必须有什么丰功伟绩。比如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即使到了现代,那也是受人景仰。

李恪受人怀念,准确说是受到部分人怀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对于李治继位导致武则天称制的不满。

李治继位后,因为能力不足加上身体也不好,由于担心大权旁落,于是扶植武则天逐步掌权,这才导致了最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加冕女皇。

这在古代那个由男人主导的社会里,是非常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很多人将武则天的得势,怪罪到李治身上,认为李治就不该当皇帝。

既然如此,在这些人看来,皇位就应该轮到另一个候选人李恪来继承。至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都不够格。

这些人认为,如果李恪继位,就不会有武则天什么事了,这天下就太平了。

而他们这种想法,是无视了武则天的功绩,只拿性别说事罢了,并不能说明李恪就一定比武则天更优秀。

其二,李恪本身能力出众,受百姓爱戴。

前面说了,李治能力明显不足。相比之下,李恪则优秀了太多。

他本身就有实打实的功绩,在治理地方上很有经验,且他在民间的名声很好。

李治仁爱的名声只不过是在唐朝上层流传,而李恪勤政爱民的名声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很多受过他恩惠的百姓都希望李恪能够继承皇位,可惜这个愿望破灭了。

因此他们只能在心中默默怀念,并将李恪的事迹口口相传,致使有一批人一直怀念他。

其三,对于失败者的同情。

虽然李恪无疑争夺皇位,但是他确实是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和李治确实是竞争对手。

然而最后胜出的却是能力不足的李治。

人们本来就习惯同情失败者,加上李恪有本事、得民心,这样就使得他的失败带上了悲情英雄的色彩。

百姓一向对这种故事欲罢不能,于是一直有人怀念他,幻想当初要是李恪继承皇位就会多么多么的好。

其四,南唐为李恪造势的结果。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李氏,为了给自己找个高贵的出身,于是认了李恪为祖先。

李氏一族自称是李恪的后人,并追赠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自己的祖先够伟大,自己这做后人的才算是名门之后嘛。

本着这个逻辑,南唐皇室大力吹捧李恪的功绩,这使得李恪在南唐地区声望高涨。

后来南唐被灭,南唐的遗民们必然会怀念李恪。在他们看来,如果李恪在世,南唐一定不会沦落至此。

说白了,这几种原因其实都和李恪本身的能力强弱无关,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罢了。

不过,在我看来,李恪此人确实是皇帝的不二人选,如果他能继位,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了,才能国泰民安,而李恪是历史上少数能做到这点的人。他没能继位,实在是大唐的损失、百姓的不幸。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鲁... 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可谓能人辈出,即便其中也不乏所谓的“混子”,但拔尖的那些个好汉还真是惊为天...
原创 为... 这两个条约签订完之后,预示着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很难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挣扎出来...
原创 马... 公元219年,于刘备而言,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拿下了汉中,并自立为了汉中王,不但扩大了自...
原创 为... 毛主席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毛主席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毛主席的一生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纵观毛...
原创 一... 之前讲到,秦晋两国联姻后,晋国改朝换代。晋惠公忘恩负义的行为引得秦国大怒,两国交战于韩原,晋国败,太...
原创 昭... 清朝《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一改传统历史观,认为古代五大至尊美女,当属汉后张嫣、明后张宝珠、高后李祖娥、...
原创 山... 这片土地,自古英雄辈出,山河间的豪杰,几乎都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我将为大家讲述一...
原创 庞... 今年一月,庞贝古城又有惊人发现,再度震惊世界。 意大利庞贝古城公园宣布:在古城中心区域一座私宅中,新...
原创 牧...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说,水可以比作是人民,舟可以比作是君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原创 阿... 乌拉圭全称是乌拉圭东岸共和国,那么西岸是哪个国家?正是阿根廷。 乌拉圭与阿根廷相似度很高,我们来看...
第一视点丨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 中国蓝新闻记者 赵奕 吕薇 周家齐 王路遥 郭欢 吴文昊 蔡鑫鹏 徐郑超 傅晶晶 温岭台 温州台 三...
原创 老... 1973年,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 1973年,参观北京故宫的游客,熙熙攘攘的人群。 1973年,...
寇准醉酒闯大祸,身披龙袍惹怒宋...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森严等级制度下,龙袍无疑是皇帝独一无二的专属服饰,它承载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威严庄重。...
原创 军... 1947年6月底,辽南多地连续下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吴瑞林率领的独立师住在大石 桥与海城之间的...
原创 赵... 1937年11月的一天,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刚到学校门口,一个乞丐突然冲了上来,抱住他失声痛哭。梅...
原创 红... 1928年1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转战千里,历尽艰辛,在江西莲花城北九都与前来迎接他的红四军一部会...
原创 魏... (四)魏明帝托孤曹爽成为首席辅政大臣 老皇帝死后,如果小皇帝年幼,应该让谁当小皇帝的监护人呢? 从历...
原创 5... 1958年10月,志愿军第五任司令,也是最后一任司令——杨勇,撤志愿军回国后,就被毛主席任命为北京军...
原创 三... 质疑三国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据,就是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人口数量作一番大致的比较...
许卢峰:放火的皇帝与革命的会党... 摘要:“火烧少林寺”神话在清初形成,经过清代中叶的流变,在清末产生了《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