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森严等级制度下,龙袍无疑是皇帝独一无二的专属服饰,它承载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威严庄重。在那个时代,私自穿着龙袍,哪怕只是衣服上绣有龙纹,都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严重罪行,一旦被发现,论罪当斩,绝无宽宥余地。
话说有一次,寇准过生日,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寇准已然醉意上头,摇摇晃晃间,竟披上了一件戏服上的龙袍,随后便沉沉睡去。第二天清晨,寇准从宿醉中醒来,猛然发现自己身上这件龙袍,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下,他手忙脚乱地扯掉了龙袍的两只袖子。
然而,可惜为时已晚,早已有眼尖之人将此事上奏到了宋真宗面前。宋真宗听闻后,怒不可遏,大声喝道:“寇准这是要公然谋反吗?” 就在寇准命悬一线之际,他却凭借一句话,成功将这件事大事化小,惊险地躲过了一劫。
寇准,乃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士。因其性格刚直不阿,行事作风硬朗果断,在民间被人们以一种略带诙谐的方式戏称为 “寇老西”。这一称呼,既包含了对他西北出身的调侃之意,同时也暗暗指涉他那如同刀削面般刚硬不屈的独特性格。
寇准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旁人考科举,常常耗费半生精力,头发熬白了也未必能考中。而寇准年仅 19 岁,便一举考中进士,其才学之出众,可见一斑。
不过,当时宋太宗在殿试选拔人才时,偏好老成持重之人,年纪过于轻小便容易被淘汰。于是,有人好心劝寇准在登记年龄时多报几岁,如此或许能增加被录取的机会。然而,寇准却一脸傲然地回应道:“我刚刚准备为国家效力,怎么能够做出欺君的行为呢?”
最终,寇准以真实年龄参加科举,并成功考中进士,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品德,被宋太宗赵光义破格重用。宋太宗对寇准极为赏识,甚至曾夸赞道:“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也。” 此言一出,既高度肯定了寇准的才能,同时也巧妙地夸赞了自己善于识才用人。
还别说,寇准 “怼” 皇帝的本事,丝毫不比魏征逊色。当时,寇准担任枢密直学士一职,在宫殿中向宋太宗奏事。由于他生性耿直,说话向来直言不讳,常常忠言逆耳。这一次,他所奏之事让宋太宗听得不太舒服,不想再听下去,于是生气地站起身来,离开了龙座,打算转身回宫。
但寇准哪肯罢休,心想陛下怎能不听完就走,这可是关乎国家大事。只见他快步上前,伸手扯住太宗的衣角,硬是将太宗拉了回来,非要太宗听完自己的话不可。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辄引帝衣” 典故的由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太宗不仅没有因为寇准的这一鲁莽举动而生气,反而因这件事对寇准更加赏识,并对他加以嘉奖。后来,因一些事务,寇准被罢官,外任青州知府。即便寇准离开了京城,宋太宗却时常思念他。
由于思念之情太过浓烈,宋太宗时常闷闷不乐。有一天,他忍不住问身边的侍从:“寇准在青州过得快乐吗?” 侍从回答道:“寇准得了一个不错的差事,想必不会苦恼。”
过了几天,宋太宗又按捺不住心中的牵挂,再次询问同样的问题,侍从这次回答说:“寇准天天饮酒作乐,倒是逍遥自在,只是不知他是不是也在思念陛下您。” 宋太宗听后,顿时沉默不语。到了第二年,宋太宗实在难以忍受对寇准的思念,最终还是将寇准召回了京城。
时光流转,到了宋真宗年间,寇准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威望,成为了宰相,而丁谓也得到升迁,进入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一职。
丁谓此人,虽有些小聪明,但心术不正,平日里就喜欢阿谀奉承。有一次,同事们聚在一起用餐,寇准喝汤时不小心将汤汁沾到了胡须上。丁谓见此情景,立刻满脸堆笑地起身,主动替上司寇准擦拭,并细心地将他的胡须梳理整齐,那谄媚的姿态,简直令人作呕。
寇准可不是那种喜欢被人溜须拍马的人,他不但不领情,反而面露讥笑,毫不留情地说道:“参政,你身为国家大臣,竟然做出为长官拂须这种事,成何体统?” 丁谓本想借此机会讨好寇准,却没想到遭到如此羞辱,顿时面红耳赤,当众出了丑。
从此,丁谓对寇准怀恨在心,暗地里想尽各种办法陷害寇准,最终导致寇准被贬官。而 “溜须拍马” 这个成语中的 “溜须” 一词,便源于这一典故。
在宋真宗一朝,寇准最为人所称道的功绩,非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并最终促成 “澶渊之盟” 莫属。
公元 1004 年,辽国举全国之力,派遣 20 万大军南下入侵北宋。辽军一路势如破竹,犹如猛虎下山,迅速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此消息传来,北宋朝野上下一片震动,人心惶惶。
满朝文武大臣大多被辽军的来势汹汹吓得不知所措,纷纷主张迁都避敌。而且,这些大臣们各怀心思,都建议皇帝往自己的老家跑。例如,王钦若身为江南人,便请求真宗前往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就恳请真宗去成都。
唯有寇准,挺身而出,厉声反对道:“谁为陛下出此下策,简直罪该万死!” 宋真宗自然也不想当这个临阵脱逃的胆小皇帝,毕竟这实在太丢人了。但他内心又对战争充满了恐惧,怕死之心作祟。
寇准何等聪明,一下子就看穿了自家皇帝的心思。于是,他开始耐心地帮真宗分析迁都的严重后果:一旦选择南逃,必然导致民心瞬间崩溃,而辽军定会乘势追击,如此一来,北宋很可能就此亡国。
同时,寇准不断给真宗加油打气,信誓旦旦地说道:“陛下若想解决此事,不过只需五日而已!”(意思是只要陛下亲征,五天之内就能化解这场危机。)
在亡国的巨大危机与寇准所说的五天解决问题之间,宋真宗经过一番权衡,最终还是被寇准说服,勉强同意御驾亲征,前往澶州。
然而,宋真宗虽然同意了北上,但在行进过程中却磨磨蹭蹭,一步三回头,每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动摇了亲征的决心,想要南逃。寇准则一直跟在他身边,如同一个坚定的 “洗脑” 大师,不断催促,不断鼓励,终于将宋真宗 “逼” 到了前线。
当远近的士兵们看到皇帝的黄罗伞盖,顿时士气大振,纷纷山呼 “万岁”。辽军见宋军士气高昂,难以轻易取胜,于是便萌生了议和的想法。
寇准本主张坚决拒绝和谈,并且要求辽国向北宋称臣,同时归还幽云十六州。然而,真宗生性怯战,私下里对谈判使者曹利用说:“只要赔款在百万以下,都可以答应。”(哪怕赔款高达百万,也可以接受。)
而寇准则私下里严肃地威胁曹利用:“如果赔款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最终,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主要内容为: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北宋每年向辽国提供 “岁币”,包括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
寇准以强硬的手段,逼得宋真宗亲征,极大地稳定了军心,成功避免了北宋军队的溃败。同时,又以最小的代价(岁币),换取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为宋朝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其功绩不可谓不伟大。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对寇准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准为相,忠直敢言,然性刚褊,好使气。”
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让寇准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能够力挽狂澜,做出非凡的功绩。然而,在和平时期,却也成为了他难以善终的隐患。
“澶渊之盟” 后,王钦若深知宋真宗对签订 “城下之盟” 一事心怀芥蒂,觉得这是一个诋毁寇准的绝佳机会。于是,他便在真宗面前添油加醋,将寇准描绘成一个 “拿皇帝性命冒险” 的权臣。宋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寇准因此被贬官。
此外,寇准喜好饮酒的习性,也常常引发众人的非议。王钦若等政敌更是抓住这一点,时常以 “嗜酒无度” 为由弹劾他。宋真宗也曾好心劝诫寇准:“爱卿饮酒过量,恐怕有损身体和朝廷大体。” 然而,寇准却依旧我行我素,并未改变自己的饮酒习惯。
话说有一次,寇准在自己府上大宴宾客。宴会上,众人推杯换盏,气氛热烈非凡。寇准更是喝得酩酊大醉,意识模糊间,竟然穿上了一件类似龙袍的戏服,随后便一头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
虽说只是一件戏服,但在那个对皇权极度尊崇的时代,这也有僭越之嫌。很快,就被有心之人得知,并迅速打小报告给了宋真宗。宋真宗听闻后,龙颜大怒,气愤地说道:“这寇准莫不是想谋反,胆子也太大了?”
好在此时接替寇准丞相之职的是王旦,王旦向来欣赏寇准的才能与为人。得知此事后,他赶忙拿出那件断了袖子的龙袍以及寇准的悔过书,向宋真宗解释道:“陛下,寇准已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您看这龙袍连袖子都没有了,他这是表示要两袖清风,并无谋反之意啊。”
宋真宗听后,真是哭笑不得。他心里明白,寇准向来酒后容易失礼,但也清楚以寇准的为人,不大可能谋反。于是,便不再追究此事。
然而,寇准这样刚正不阿又不拘小节的性格,注定会让他在朝廷中树敌过多。即便这次侥幸逃过一劫,最终还是难以长期在中枢立足。后来,寇准还是遭到了政敌的打压,被流放到雷州,最终客死他乡。
临终前,寇准特意穿上朝服,系上当年宋太宗赐予的通天犀带,面向北面,郑重地拜了几拜,随后便溘然长逝。直到宋仁宗即位后,寇准才得以平反昭雪,被追赠中书令。寇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刚正与忠诚,为后世所铭记,却也因性格原因,命运多舛,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