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历史,宛如一出悲剧,笼罩着时代的迷雾。在这一时期,曾国藩——这个被后人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人物,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政治的黑暗。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既有过无数的胜利,也有过不为人知的苦涩。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弥留之际,所作的一个决定,令人深思。那便是当李鸿章问他:“何人可堪大用?”时,曾国藩给出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仅关乎个人的选择,更关乎了清朝的未来。
1872年,曾国藩因病在江苏巡抚任上辞世,享年62岁。谁能想到,这位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人物,竟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一次令人震惊的“人才布局”。他并非任意挑选,而是根据自己对人才的深刻认识,精准地指向了五位当时最具潜力的名臣。这五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为了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那么,为何他会选这五人?其中又蕴含了哪些深意?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且出身道光年间的进士。每当提起曾国藩,许多人会想到他如何从一个书生变成一位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统帅。这个转变,并非单纯依赖于他的个人才华,而更多是他对人才的独特识别与运用。正是因为曾国藩深知,治国安邦,最重要的便是要有人才。因此,他在一生中,不断吸纳各类英才,将他们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尤其是在他创建湘军与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这种对人才的渴求与追求,达到了巅峰。曾国藩常说:“用人不可以不当,人才不可以不蓄,惟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与珍惜,从来没有因任何个人恩怨而有所减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曾国藩再一次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远见的眼光。
病重期间,曾国藩召见了他得意门生李鸿章。这位后来与曾国藩齐名的晚清名臣,向恩师请教:“何人可堪大用?”此时的曾国藩,已是奄奄一息,言语艰难,却依然能清晰地指出他心中最为器重的五位人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长佑——这五人,便是曾国藩的“心腹”。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五位人物中,有几位曾与曾国藩有过较大的矛盾。
左宗棠,这位与曾国藩有过矛盾的湘军将领,曾在战时公开指责曾国藩谎报军情,令曾国藩颜面尽失。然而,曾国藩并未因私怨而忽视左宗棠的才干。在他眼中,左宗棠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是一位真正的国家栋梁。他平定了陕甘回民起义,更收复了新疆,这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他在晚清的历史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位置。尽管曾国藩和左宗棠有过冲突,但他依然能以宽广的胸襟,超越个人恩怨,评价左宗棠为“海内第一号人物”。
彭玉麟则是第二位被曾国藩推崇的人物。曾国藩认为彭玉麟“光明磊落,淡薄名利”。彭玉麟的水军建设功不可没,他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立下了赫赫战功。尽管曾国藩因个人生活上的问题与彭玉麟发生过不愉快,但在他心中,彭玉麟正直、清廉的品格,始终是值得推崇的。
郭嵩焘,是第三位被曾国藩推荐的人物。作为湘军的早期支持者,郭嵩焘的军事才智与对西方世界的敏锐观察,使他成为了晚清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尽管他在改革思想上与当时的保守派有所冲突,但曾国藩却早已洞察到他的远见卓识,认为他是为国家未来着想的不可多得之才。
沈葆桢,这位福建侯官人,作为清朝的船政大臣,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虽然他与曾国藩在资源分配上有所争议,但沈葆桢的贡献,仍被曾国藩高度评价。他创办的船政学堂,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人才,为中国的海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于刘长佑,他或许是五位人才中最为低调的一个,但他的远见与深刻洞察力,令曾国藩深感佩服。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前,刘长佑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军事野心,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尽管当时的保守派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但历史证明,他的眼光是准确的。
曾国藩的这份“人才清单”,不仅仅是对这五位杰出人物的肯定,更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与大智慧的体现。这些人物,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晚清的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曾国藩在临终时所作的这番规划,昭示了一个国家命运的关节点——在最关键的时刻,人才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曾国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珍视人才,识才用才,不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还是在波涛汹涌的历史浪潮里,始终不忘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就的责任与使命。愿每个人都能像曾国藩一样,在历史的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