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人的印象中,刘禅被视为一位碌碌无为的君主,面对蜀汉的有利形势,他选择了主动降服,此举令人感到失望。
人们常引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的无能。
然而,从历史记载来看,尽管刘禅并非智勇兼备的人物,但他也不是完全无能之辈。
在正史记载中,刘禅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软弱无能,他其实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只是蜀汉无论在国力还是军事上都无法与曹魏相比,为了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安宁,他不得不选择投降。
正因刘禅内心深处有着复兴汉室的志向,他的投降让曹魏的许多大臣感到不安,
他们担心这位前蜀汉君主可能成为后患,因此急切希望将他彻底铲除。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
在那时的曹魏,司马昭是实际掌权者。
身为野心勃勃的司马懿的儿子,他的心思同样深沉而狠毒。
他深知刘禅的投降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迫于形势所逼。
因此,他担忧一旦时机成熟,刘禅有可能东山再起。
正因如此,他与曹魏的众臣意见一致,均认为应当除掉刘禅以绝后患!
杀掉刘禅,也会产生众多影响。
一方面,蜀地尚存众多拥护刘禅的民众,一旦将其处决,势必引发当地民心波动。
另一方面,东吴此时尚未归降,若杀害刘禅,必将使东吴君臣心生顾虑,不敢轻易言降。
因此,司马昭不断试探刘禅的态度(“乐不思蜀”的故事由此诞生),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禅之将归洛阳也,举家泣涕,北面拜辞,曰:‘愿陛下哀怜,赦臣及先人之罪。’遂与太后俱行。至长安,昭请以安乐县公封禅。初,禅之来也,或言可因杀之,昭以为不可,于是封之。”
直至刘禅亲手挥毫泼墨,书写下那三字,司马昭方如释重负,彻底卸下了对刘禅的深深戒备。
那么,刘禅究竟书写了什么,竟能令生性多疑的司马昭收起杀机?
原来,刘禅所题之字,乃是“中山寨”,这是他为自家居所精心挑选的名字。
而当“寨山中”这三个字被倒序排列,便成了“在山中”,寓意着刘禅已经彻底放下了一切世俗的纷扰,不愿再涉足尘世,只愿隐居于山林之间,度过余生。
这一举动让司马昭洞悉了刘禅的内心世界,也完全消除了他的戒备之心,刘禅就此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