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儁,这位大清朝的备选皇上,1900年那会儿,差一点儿就真坐上龙椅了。他还有个名儿,叫同俊。
这年6月份,端郡王载漪把义和团带到了北京城,他们在北京对洋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而载漪呢,他趁着这乱子,开始对那些反对他的人动手,进行了一场大清理。
6月25号那天,载漪领了六十多个团民,直接冲进了皇宫里头。他冲着光绪皇帝就嚷嚷,说光绪是“洋奴”,接着就闯进了光绪临时住的那个宁寿宫。
那时候,光绪皇帝吓得魂飞魄散,到处乱窜想躲起来,而载漪呢,却满世界地找他,明摆着就是想对他下手,要了他的命。
载漪到最后也没能找到光绪皇帝,于是,在慈禧太后没反对的情况下,他对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立山这五位不赞成安抚义和团的大臣下了狠手,把他们给杀了。这事儿在历史上被称为“庚子五大臣遇难”。
想象一下,要是载漪真的找到了光绪帝,光绪帝说不定就没命了。这样一来,他的儿子溥儁,就能顺理成章地坐上大清皇帝的宝座了。
很明显,溥儁当不成皇帝,他的下场肯定是凄凉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01】
光绪帝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挺苦的,这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太想抓权了。
1889年,光绪皇帝完婚后,根据家族的老规矩,一直躲在幕后掌权的慈禧太后,得把权力棒子交给光绪皇帝,自己退居二线,不再直接管事了。
慈禧太后心里头肯定是不乐意,于是就开始折腾起来,变着法儿给大臣们递眼色,想让他们留住自己。大臣们一看就明白了,立马就弄出个“指导朝政”的名头来。
跟慈禧太后躲在幕后掌权不同,训政这种方式显得更为含蓄且合乎规矩。光绪皇帝毕竟年轻,缺乏经验,他老妈慈禧太后多帮他把把关,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其实吧,在实际管理国家时,慈禧太后做的事可不止是指挥一下那么简单,她还是牢牢抓着大权不放,跟以前躲在帘子后面掌权没啥两样。
现在得按照规矩来,不管啥事儿,得先请示太后的意思,然后再去跟皇帝禀报。
说到底,后宫插手朝政可不是个长久的办法。因此,朝廷里的大臣们就分成了两个阵营,一边呢,是站队光绪帝,盼着他能亲自掌权的“皇帝派”;另一边呢,则是拥护慈禧太后继续当家作主的“太后派”。
这两边为了抢权力,一直在明争暗斗,连大清的前途命运都不顾了,就拿甲午战争那事儿来说吧。
光绪帝琢磨着,要想从慈禧太后那拿回权力,得靠打场漂亮仗给自己长长脸。所以,他和帝党的人一合计,决定主张开战。
说到底,那时候的大清海军在亚洲可是数一数二的,光绪皇帝心里琢磨着,收拾小日本那还不是绰绰有余嘛!
慈禧太后那肯定是不乐意啊,光绪帝在那里忙前忙后,那点想要抢位置夺大权的小九九,她一眼就看穿了。所以,她一开始还支持开战呢,结果没多久,就改变主意,站到了李鸿章那边,主张和谈了。
战争结束后,清朝被打得落花流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完全被小日本给狠狠收拾了一顿。不仅如此,他们还失去了作为朝鲜保护国的地位。
结果是这样的,光绪皇帝想要夺回权力的打算没能成功,反倒是慈禧太后赢了,她还是牢牢抓着军队和政治上的大权不放。
但是,光绪帝没多久就又跟慈禧太后杠上了,这次他搞了个大动作,叫戊戌变法。
受到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启发,光绪皇帝打算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做法,着手改革来增强国家实力,同时他也想借这个机会夺回一些权力。
慈禧太后和那些老顽固的大臣们肯定不同意,所以他们打算找个机会把光绪帝给拉下马,而这个机会就选在了天津阅兵那会儿。
光绪帝一听到这事儿,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那些支持他的大臣撺掇下,他琢磨着跟袁世凯联手,搞个“包围皇宫干掉皇后”的计划,好把大权抓到手里。结果袁世凯这家伙不靠谱,转头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慈禧太后。
慈禧老太太火冒三丈,立马就搞了个戊戌大变动,把戊戌六君子给处置了。接着,她还直冲进光绪的房间,瞪大眼睛质问:“我辛辛苦苦养了你二十多年,你咋就听信那些小人的鬼话,想来对付我呢?”
光绪帝被吓得魂飞魄散,哆哆嗦嗦地向慈禧太后澄清:“我压根儿没那个想法!”
慈禧太后还是气呼呼的,直接朝光绪帝吼了起来:“笨蛋!要是今天没我,明天哪还有你的位置啊?”
慈禧太后火冒三丈,铁了心不给光绪帝台阶下。她先是把光绪帝关在了中南海的瀛台,限制了他的自由,紧接着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废掉这个皇帝。
【02】
慈禧太后心里盘算着要把光绪帝给撤了,那总得找个由头不是?戊戌变法这事儿,肯定不能用,毕竟光绪帝那是想改革救国家,谁会点头同意废掉一个想救国的皇上呢?
因此,得另外想个法子,并且这个理由得站得住脚,合情合理。
不久,慈禧太后就想出了个主意,她向全国颁布了一道命令,宣称光绪皇帝身子骨弱得很,需要各地的医术高手进京给光绪瞧瞧病。
接着,慈禧太后对外宣布了光绪帝的身体状况报告,一个劲儿地说光绪帝病得厉害,还强调了他没有留下子嗣这事儿。
聊起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那好处可多了去了。一来,慈禧太后就能继续掌权;二来,立个储君也变得名正言顺;三来,这也给以后解决光绪皇帝的事儿提前铺好了路。
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轻易上当,起码外国人就不是这样。
外国人站在光绪帝这边,这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观念上的认同,所以他们不赞成慈禧太后插手政务。
那时候,英国人心里直犯嘀咕,觉得光绪帝生病这事不靠谱,就给清廷施加了不少压力。清廷没办法,只好答应让洋大夫进宫瞧瞧光绪帝。可这一瞧,才发现光绪帝其实没啥大病,就是身子有点虚,血虚而已。
虽然外国人不赞成,但慈禧太后还是自顾自地做决定。她召集了一帮大臣开会,商量挑谁当未来的皇帝,最后定了载漪的儿子溥儁。
慈禧太后打算在1900年年初就让光绪帝下台,自己退居幕后,并让溥儁来当新皇帝。连新皇帝的年号她都琢磨好了,定为“保庆”。按照她的计划,这一切本该在那个正月就实现,光绪帝退位,溥儁登基。
为啥会挑中溥儁呢?
首先,从家族关系和辈分上来看,他很合适;另外,他年仅十五岁,这样慈禧太后还能继续掌权;还有,他的父亲载漪是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
这政治风向如此清晰,朝廷里不少大臣都抢着站队,很快,载漪身边就聚拢起一股新兴力量。
这伙势力的领头人物是协办大学士刚毅,他在朝廷里的地位紧挨着荣禄之后,其他主要人物还有庄亲王载勋,以及载漪的哥俩载濂和载澜,再有就是大学士徐桐、礼部尚书启秀、户部尚书崇绮等人。
这帮人凑在一块,主要目的是想罢黜光绪皇帝,同时还打算把汉人排挤出去。举个例子,刚毅就在他的书斋里挂上了这么一句自我提醒的话:汉人衰落,满人兴盛。汉人劳累,满人得利。
这帮人在朝廷里是个挺有分量的政治团伙,老想着把皇帝给废了,还总找茬儿,对光绪帝各种打压、诋毁。
没错,有不少人都站出来反对废除皇帝,像军机处的荣禄、世铎,总理衙门的奕劻,还有皇帝的老师孙家鼐,以及那些督抚大人们,比如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陶模等等,这里面有满族的也有汉族的,他们的势力同样不可小觑。
有人可能会琢磨,荣禄作为慈禧太后的得力助手,按说应该是她最亲近的人,那他咋还站出来反对废除皇帝呢?
说实话,荣禄表面上站在慈禧太后那边,但心里头是不赞成废掉光绪帝的。毕竟,光绪帝对他没啥坏影响,要是换个皇帝上台,新皇帝肯定会带一批新的人来掌权,那荣禄现在的好处可就没了。就拿载漪那帮人来说,他们就让荣禄觉得压力山大,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不过荣禄这人挺机灵,他没直接跟慈禧太后硬碰硬,而是琢磨着找个既能保住自己地位,又能让大伙都乐意接受的方法。
有一次,慈禧太后跟荣禄聊起天来,问他:“你瞅瞅,把皇上给废了,再重新立一个,这事儿能成不?”
荣禄讲道,“太后打算换人当皇上,谁敢站出来反对?只不过,我们也得掂量掂量那些外国佬的反应。”
慈禧太后心里开始犯嘀咕了,荣禄见状赶紧提议,“您看,皇上膝下无子,不如先把溥儁定为皇位继承人,等时机成熟,咱再换个法子让他正式登基,这样既合情合理,那些洋人也没法多说什么,不是吗?”
慈禧太后觉得这话挺在理,便打定主意先这么实施。荣禄使了个巧劲儿,保下了光绪皇帝,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头脑。
1899年圣诞节前夕,慈禧太后下了道命令,说溥儁以后就是同治皇帝的儿子了,还给了他最高的官帽,称他为大阿哥,意思就是他算是未来的皇上了。然后,就让他进宫读书,至于啥时候正式当皇上,以后再议。
慈禧太后心情好了不少,这主要是因为她心里头有点怵那些洋人。
【03】
咱们来聊聊溥儁吧,这可是慈禧太后千挑万选出来的备用皇帝,他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
说实话,要是溥儁真的坐上了皇位,大清朝那可真就是完蛋了,没救了。
溥儁进了皇宫,崇绮和徐桐就成了他的老师,负责教导他。
相处了一阵子后,崇绮和徐桐心里都开始犯嘀咕了。他俩很快意识到,这个众人拼命推崇的15岁小子,其实就是个爱玩的主儿,最爱的是游戏,书本碰都不碰,做起事来没边没沿,胡来一气,而且还好色,居然跟宫女搅和在一起,这事儿真是太离谱了!
光绪帝虽说性子绵软,但好歹胸中还有团爱国之火,满心想的都是国家大事。要是换成溥儁坐上那龙椅,大清还能有啥指望?
琢磨一番后,崇绮和徐桐心里头有点过意不去。他们为了自己那点权势地位,硬是把这个人扶上了龙椅,现在想想,说不定真要背上千古骂名了。
载漪心里挺焦急,但他担忧的不是孩子功课咋样,而是儿子啥时候能坐上龙椅。他心底有数,国内那些反对的声音掀不起啥大浪,真正让他头疼的是那些洋鬼子,他们才是最大的威胁。
接着,载漪开始积极行动,在慈禧太后面前不停讲洋人的不是,总说“洋人那嚣张气焰不能让他们再涨,得想办法赶走洋人,恢复咱以前的规矩”,想挑起慈禧太后对洋人的怒火。
就在那会儿,义和团活动闹得挺欢。慈禧太后一开始想的是镇压,但载漪提了个新主意,他说:“咱们不如安抚义和团,一起把洋人赶出北京城,这样才能顺利地废掉旧帝,立上新君。”
慈禧太后心里挺乐意,就让载漪去办这事儿。载漪呢,他就跟山东的义和团联系上了。义和团本来就打算“帮清朝打洋人”,所以两边很快就商量好了。
后来,载漪又接着给慈禧太后“灌输思想”,声称义和团的法术相当神奇,能够很好地抵挡枪炮的攻击。他管辖的虎神营正在刻苦练习义和拳,就连他自己也在王府里拜了师傅学拳法,效果还挺不错的。
受载漪的影响,李莲英竟把义和团带进宫里展示他们的“神奇手段”,这让慈禧太后大开眼界,她甚至还亲自加入了祈求灵符等仪式中。
结果,载漪的一番煽动,让慈禧太后对义和团深信不疑。她甚至还挑了两个义和团的师傅,专门给溥儁去当老师,教他武艺。
1900年6月份,慈禧太后打定主意,让载漪把义和团带进北京城。义和团一到北京,就开始攻打外国人的教堂和使馆,导致好多洋人还有那些跟洋人沾边的人被杀了。整个京城都弥漫着害怕的气息,洋人们没办法,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自己组织起来,跟义和团对抗。
通过“镇压洋人”那档子事,载漪把清朝的军事、政治、还有外交这些大头都给攥手里了,慢慢地他就飘了,越来越嚣张。
他为了挑拨慈禧太后和洋人的关系,偷偷搞了个假的文件,说那些洋人想让慈禧太后把权力交还给光绪帝。慈禧太后一看这个文件,气得在原地转圈,心里觉得特别受伤。
结果,慈禧太后一气之下,跟那些外国势力翻了脸,说要给那些洋鬼子点颜色瞧瞧。可没过多久,她就感到后悔了。
慈禧太后下令开战没几天,“大阿哥党”那些掌权的人就急着动手了,他们非要赶紧把光绪帝给拉下来,让溥儁当皇上,那态度硬得很,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慈禧太后心想,时候未到呢,载澜他们竟大胆地跟她顶起嘴来,还差点把皇帝用的桌子都给弄翻了。
那时候,北京城里头义和团的兄弟们有好几十万,到处都是。像载澜这些“大阿哥党”的人,几乎个个都穿着义和团的衣裳,这让慈禧老太太心里头直犯嘀咕,觉得这事儿不大对劲,还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瞧瞧载澜对自己的那副模样,慈禧太后心里头渐渐琢磨过味儿来了,敢情自己没准儿被人家当成了枪杆子使,成了载澜他们一伙儿利用义和团推溥儁上位的那块跳板。更糟糕的是,自己说不定哪天就得被踢出权力圈子,靠边站了。
慈禧太后最为懊悔的是,那些外国人因为她宣战的事情火冒三丈,接着就纠集了八国联军,一路打到了北京。原本被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伤亡特别惨重,很快就从被崇拜的地位上摔了下来。
看着八国联军一点点靠近北京城,慈禧太后这才明白,跟洋人打架根本不行,还想着废立皇帝的事呢,简直是做梦。她二话不说,带上光绪帝、溥儁等人,急急忙忙就往西边跑了。
【04】
各位听着,慈禧老佛爷逃跑那会儿,溥儁可没被落下,他的大阿哥头衔也还留着。这事儿说明,她对换掉光绪皇帝这事儿,心里头还没完全放下呢。
庚子事变那会儿,“大阿哥党”吃了大亏,徐桐逃跑不及,一咬牙上了吊。崇绮呢,虽说溜之大吉,但后来一听说自个儿儿子一家被活埋了,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也跟着自我了断了。
然而,载漪算是走运,成功逃脱了那一劫,后来还被慈禧太后提拔为军机大臣。尽管慈禧对“大阿哥党”感到挺失望的,但她对载漪还是相当器重的,心里清楚载漪不会背叛她。
接着,载漪又搞起了他的把戏,想让废帝的事再闹大点,但这根本就是白费劲儿,慈禧太后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在跟外国人谈判前,绝对不能再去惹他们不高兴。
逃跑往西边的时候,溥儁的所作所为实在离谱,让大伙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大笑柄,就连慈禧太后都对他直摇头,看不下去了。
有一次,有个宫女做错了事,等着挨鞭子。她就趴在了一堆鹅卵石上面,太监们准备动手,要把她的裤子脱下来。可没想到的是,他们发现她竟然穿着溥儁的内裤!
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得沸沸扬扬了,载漪的脸色黑得像锅底,慈禧太后呢,则是一言不发,心里头直嘀咕,这回可真是看错人了。
有好几回,溥儁偷偷拉着太监溜出宫去野外玩耍,他们还一路敲诈百姓的钱财,真是把皇家的颜面都给败坏了。
在不知不觉中,大伙儿对溥儁当皇帝这事儿越来越犯嘀咕,支持他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没多久,溥儁就完全没戏当皇上了。
大部队一到西安,谈判的大官儿就赶紧把外国佬的意思说了,他们说慈禧太后得好好收拾收拾载漪那帮人,说他们是祸根子。
慈禧太后一瞧自己没在那份名单里头,心里头乐开了花,立马就把载漪给撤了职,还下令把他发配到新疆去,关一辈子。那些“大阿哥党”的人,一个不落,全受了罚,更有甚者,直接被砍了头或者赐了白绫。
载漪在动身前往新疆之前,心里还嘀咕着溥儁会不会也被列入受罚的名单。后来一打听,发现名单上并没有溥儁的名字,他立马就乐了,心里盘算着等溥儁将来当上了皇帝,自己就能跟着沾光,风光回京了。
1901年11月,慈禧太后在回北京的路上,终于想明白了,她不想再跟那些洋人结仇了。所以,她就下了命令,把溥儁的大阿哥头衔给取消了,还把他发配到了新疆看管起来。
传说,慈禧太后改变主意,没废掉皇帝,是因为在逃难到西边这一路上,她和光绪帝只能互相依靠,关系变得没那么僵了。所以,她打算先不回京废光绪,而是要等回去后,再把他看得更紧一些。
慈禧太后一到京城,光绪帝虽说是不再被关起来了,但完全成了个边缘人,说话压根没人听。
早知如此,慈禧太后何必打那个废立皇帝的主意,到头来给自己找了这么多麻烦,还害得无数百姓跟着倒霉。
【05】
溥儁跑到新疆去找载漪,俩人一见面就抱头大哭,心里头那个憋屈啊,被关起来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所以他们一合计,干脆跑到老朋友蒙古阿拉善的罗王那儿去躲躲风头。
罗王心里头明镜似的,清楚载漪和溥儁现在的难处,但考虑到他俩的身份,毕竟是皇家的人,罗王可不想惹麻烦上身。所以,他就张罗了一场大饭局,好吃好喝地招待着,最后还收留了他们俩。
在罗王家住了阵子,溥儁瞧上了罗王的一个闺女,长得那叫一个漂亮,他心里头就动了歪念。接着,他让老爹载漪去跟罗王商量,想把那闺女娶回家。
罗王一看溥儁,长相普通,也没啥头衔官职,心里挺不乐意。但载漪一直求他,罗王也不想让载漪难堪,就只好咬咬牙,答应了这事儿。
溥儁娶了罗王的女儿后,就成了罗王家的一份子,靠着罗王过日子。可他心里老觉得草原这儿太冷清,呆不住,总琢磨着能回北京去享福。
那时候,溥儁心里还揣着当皇上的美梦呢。他一听光绪帝日子不好过,那些洋人也都不再掺和了,就觉得自己的机会可能又来了,于是就琢磨着回去碰碰运气。
载漪心里头直犯嘀咕,怕溥儁这一趟回去会遇到麻烦,可溥儁铁了心要回京城,没办法,载漪只好掏出一大笔银子,让溥儁带着媳妇儿一块儿回去。
谁也没想到,溥儁一回北京,就得到了高规格欢迎,就连慈禧太后也没追究他为啥不声不响地跑回来。
说实话,慈禧太后那时候只是装装样子罢了,要是真打算把溥儁父子关起来,他们估计早就没法脱身了。
之后,溥儁可真是捡了个大便宜。因为惇亲王没有后代,慈禧太后就让他当了自己的干儿子。虽说没直接封他个王爷,但溥儁还是拿到了一大堆好东西,包括那座王府和其他不少财产。
不久,溥儁就忙活着想要重回大阿哥的位置,可没过多久他就明白了,慈禧太后正一门心思讨好外国人,废立之事绝无可能再提,于是他很机灵地决定不再强求。
照顾溥儁那会儿,他过得跟个大少爷似的,成天就是吃喝玩乐,四处逍遥,没多久就把家里的钱财都给挥霍一空了。
民国结束后,溥儁仗着自己以前做过大阿哥的身份,混进了总统府,当上了参议,每个月能拿到500大洋的薪水。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袁世凯倒台后,溥儁的官职就没了。到了1924年,北京那场大变动更是让他损失惨重,土地、财富一大堆都没了。从那以后,他就只能靠着剩下的家底过日子,坐吃山空呗。
尽管这样,溥儁还是花钱大手大脚,没多久就把家底给掏空了。没办法,他只得厚着脸皮去找自己的小舅子,罗王的儿子塔王帮忙。
溥儁因为有了塔王的援助,搬到了阿拉善开始新生活。但没多久,塔王就走了。塔王的侧福晋一直对他没啥好感,就直接把他打发到了偏屋住。从那以后,他就没了经济来源。
溥儁晚年过得极为凄惨,心里头憋屈得很。这个曾经差点坐上皇位的人,最后在1942年因病去世,走了之后连场体面的葬礼都没能安排上。
溥儁被选定为大阿哥后,有两年多一直处在候补皇帝的位置上,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但也正是他悲惨命运的起点。
说白了,候补皇帝那档子事,回想起来简直就是场大笑话。这场笑话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慈禧太后那超乎寻常的“放肆”,另一方面则是溥儁的离谱行为。整个事情就像一出荒唐的戏剧,可偏偏给国家惹来了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