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后来表现挺一般,没为大清带来啥大变革。打从他的儿子乾隆接手后,清朝就慢慢走上了下坡路。
康熙皇帝早年特别宠爱他这个聪明能干的小儿子,宫里只要有啥活动,就把胤祥叫到跟前。有回打猎时,胤祥靠着自己的勇猛,救了差点被老虎扑倒的康熙。康熙对胤祥的本事大为赞赏,从那以后,连着十年的皇家打猎活动,都让胤祥陪在身边。
胤祥的妈妈很早就过世了,所以康熙就把他送到四阿哥的妈妈那里去养。而且,康熙还特地给他找了个很有学问的老师,就是进士出身的大国舅法海。不过,这种特别的关照只持续到太子胤礽被废掉的时候。
太子被废黜之后,康熙迟迟没有选定新的接班人,这让几个有本事的皇子心里都痒痒的,开始有所行动。没多久,他们争夺皇位的事情就越闹越大,从以前的背地里较劲变成了公开的争斗。
胤祥因为出身不好,老是被太子欺负。为了出一口恶气,他也卷进了这场争斗。不过,他并不是想自己当太子,而是想帮一直对自己很好的四阿哥胤禛当上储君。
当各派系之间互相算计、明争暗斗时,胤祥忙前忙后,一心想要除掉太子。康熙对此非常反感,把所有卷入争斗的皇子都惩罚了,而胤祥为了保护四阿哥,自己揽下了所有过错,结果被康熙关进了宗人府。
结果就像雍正预想的那样,胤祥在掌管户部工作时,因为以前留下了很多没处理完的事情,所以他非常勤奋,日夜不停地忙碌,连一会儿都不敢放松。
为了让事情快点办好,他定了规矩,说按期干完有奖励,而且勤劳肯干的还有额外奖赏,这下官员们都来劲了。结果,胤祥不光按时,还提前完成了任务,把几千件老案子都理得清清楚楚。
在填补国库亏空的事情上,胤祥特别上心。对那些贪污受贿的皇族贵族,胤祥一点也不护着,让他们卖掉家产来填补国库的窟窿。至于其他犯法的人,他就直接抄家或者暂停他们的官职,逼着他们还钱给国库。结果,户部欠的250万两白银全都被收回来了。
准噶尔发生叛乱时,雍正让胤祥去管理军机处。胤祥把军队的物资供应工作安排得很好,他不仅成功调配了海量的物资,还很会管钱,确保了粮饷一直都很充足,没有短缺过。
清朝刚开始那会儿,天下挺乱的,老打仗,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为了帮雍正把国家治理好,胤祥给雍正介绍了好多能人。这些人虽然出身不咋地,但都特别有本事。像福建总督刘世明、山西巡抚石麟这些,他们把各自的地盘管理得特别好,都是清朝的顶梁柱。
胤祥在负责水利工作时,他亲自跑到田地里查看情况,制定了周全的计划,还画出了细致的地图。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他清理了堵塞的河道,建起了堤防,挖了沟渠和引流河,还开发了荒地让受灾的百姓去种庄稼。
他为了帮受灾的地方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就把南方的农民请到北方来,教被水淹了家园的人们怎么种水稻。经过他的努力,原本黄河发洪水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大片的好田地,让好几个省的百姓都得到了好处。
胤祥为了清朝的科技进步也下过功夫,他弄来了不少西方的好东西,还叫手下人照着做。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既不一概瞧不上这些洋货,也不一股脑儿地崇拜西方技术。他从西方找来了大堆资料,想靠这些信息让清朝的科技更上一层楼。
到了雍正八年的时候,胤祥因为身体不好,没法亲自去看水患的情况。没过多久,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在床上去世了。
要是胤祥能再多活几十年,清朝肯定会大变样。大家都知道,乾隆爱炫耀功劳,又讲究排场,对清朝的改革进步没啥好处,还老打仗,把清朝搞得越来越穷弱。
后来,嘉庆帝也没能改变清朝慢慢变弱的情况,只能自己唉声叹气。结果,清朝因为闭关自守和自以为是,被鸦片战争硬生生地推开了大门,接着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要是康熙那时候选了胤祥当皇帝,大清在他的聪明才智带领下,肯定会大变样。他肯定会拼尽全力改革政府,不让官员们再贪污腐败。而且,他也不会什么事都自己动手,这样也就不会累过头,早早去世了。
更关键的是,他跟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看待西方的眼光,他会持续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学习他们的长处来增强自己,从而成功躲过了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那些灾难性的影响。
到时候,清朝官场干净,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提升农业和科技水平,慢慢就变成了世界上的强国。就算西方国家再厉害,也打不败这个一直在改革进步、不断向别国学习的古老东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