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说清末王朝有多么的腐朽落后,尤其是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时候,从骨子里面表现出来的懦弱无能,只能够一味的割地求和,实际上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现如今看到的也是十分片面,实质上晚清政府一直以来一直希图自救,他们的洋务运动下,清政府晚期的工业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制造先进的枪炮根本就不是问题。
从1860年以后,中国的兵工厂就已经能够生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滑膛炮,如江南制造局生产就能够生产从12磅到30磅的大型前装滑膛炮,而到了后期以后就能够熟练的使用热套工艺,加工出40磅以上的前装滑膛炮,而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就有80-100磅以上的重炮出现。
如果说大家对磅数没什么概念的话,那么可以来这样一次换算,80磅的重炮其实就相当于是150毫米口径的重炮,全炮的重量达到了4.5吨,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面,清政府的兵工厂还陆续生产出口径超过200毫米的重炮,在清朝末期只有当时西方列强国家才有可能生产出来重型装备,我国实际上都已经具备能力。
1890年,清政府兵工厂生产处305毫米口径的重炮,这种火炮一炮下去,就能够轰破480毫米厚的铁耙,而这种炮,光是炮弹就重达800磅,当然其实不仅仅是重炮,各种各样的技术种类火炮,清政府也完全具备生产能力,并且还能够批量生产,到了清王朝灭亡之前,这些兵工厂生产的火炮数量多达3900门。
而即便是到了现在中国也未能生产出类似请末期300毫米以上口径的巨炮,其实不仅仅是如此,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并非是一星半点,只要是被中国看重的武器装备,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购买,而是将整条生产线全部都买下来,比如此前的88式委员会步枪,虽然这款枪在当时欧洲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却落地开化,由于改进了工艺,枪口炸膛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这种委员会步枪也就是后来俗称的老套筒,一直用到了新中国建国前,而清政府末期除了步枪,类似于重机枪,轻机枪也都能够生产,比如麦德森式轻机枪,至今为止仍然被巴西等国装备,专家分析,宣统皇帝在下台之前,清政府年收入高达3亿两白银,如果不是因为四处扑火,再过十年打造无畏级战列舰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