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仇富,特别是那些不学无术,不好好做人,天天显摆的富二代,更是让人讨厌。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富二代”都已经变成了贬义词。
但是在民国时期,有个富二代却与众不同,他因为花钱太随意,被称为民国第一败家子,可是却得到了许多知名人士的称赞,他的一生也颇为传奇。
这个富二代叫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父亲张镇芳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家里还是开银行的,住的是北京二环李莲英1万平米的豪宅。
这样的家庭条件可算得上是富甲一方,不过张伯驹口味独特,他不好烟酒,不爱吃喝,一盘炒蛋就心满意足。
婚姻上他连休两房,夫人是从军阀手里抢来的青楼女子,却成为一生挚爱。
张伯驹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这让他几乎散尽了所有家产,也因为这个爱好,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张伯驹,如今中国书画国宝的大半江山都在在日本人手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9岁那年,张伯驹在马路边偶然买了一张康熙御笔,从此沉醉其中一发而不可收拾。
生于豪门的他,出手大方,看准的古玩字画只需说个数,改天上门取钱即可,从不议价,张伯驹的败家由此而起。
这张只有巴掌大小,看着破旧不堪的《平复帖》号称中华第一帖,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
张伯驹瞧中后软磨硬泡花了4万大洋才买下,当时日本人也想买,给他20万现大洋,张伯驹眼都不眨一下,不买!
而这幅《游春图》开价220根金条,可谓天价,张伯驹硬是变卖祖宅,又躺地上打滚,劝夫人变卖首饰才凑钱买下的。
买下后,张伯驹败光了所有家产,除了一堆书画,再无闲钱可用。
战乱年代,有人发国难财,收来一转手,立马赚得盆满钵满,可张伯驹却只藏不卖,且所藏之宝从不留名。
每一件收藏,张伯驹都视若生命,哪怕被抓进大牢,以死相逼,他也没交出那幅《平复帖》。
就是这样一个视藏品如命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将毕生收藏的总价上亿的118件国宝悉数捐赠,只凭一人就撑起了故宫书画的半壁江山。
当时国家给他20万元捐赠奖金,张伯驹分毫不要,万贯家财,最后换来的只有一张薄薄的奖状。
由于家财散尽,张伯驹晚年过得十分清苦,他和妻子居无定所,老两口蜗居在十平米的小屋内,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只能靠友人接济度日。
1980年,有人看见张伯驹在餐厅吃饭,这位昔日的名门望族只点了两片面包,吃完一片,另一片用小手绢包好扎起,提着缓缓离去,那一片是留给夫人的。
生活虽然窘迫,但张伯驹从没当回事,万分不怨天,半点不怨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任风雨吹打,夫妇俩每天吟诗作画,再苦再难,却能乐在其中。
张伯驹时常教育子女,一个人要爱国,这是大事儿,不能马乎?除此之外,皆是小事,不必斤斤计较。
1982年正月,由于级别不够,张伯驹因一场小感冒病逝于简陋的集体病房之中,享年84岁。
赶来探望的学生看到眼前一幕,含泪破口大骂,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他一个人捐献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所医院!
去世前两年,曾有老友提醒张伯驹著书立说,把自己的东西传下去。张伯驹却乐呵呵的说:“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呢,别操心了。”
启功先生评价他: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回顾张伯驹的一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他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纵有国宝万千,不及张伯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