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天才”故事,听得人直拍大腿,又气又无奈。主角叫尹希,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9岁进北京八中“超常班”,12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从中科大毕业后,揣着哈佛给的2万美元奖学金,一溜烟跑到美国深造去了。24岁,人家哈佛博士毕业,直接留校当教授,成了哈佛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教授,还入了美国籍。这事儿要搁在武侠小说里,那绝对是“少年英雄,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剧本。可惜,尹希这位“英雄”,没回“乡”,反而在美国安了家。
你说这尹希,在国内读书时,那可是信誓旦旦,要“立志报国”。结果呢?学成之后,一扭头,成了美国科研界的“香饽饽”,专门研究什么“弦理论”“量子引力”,还给美国人贡献了不少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这事儿,你说气人不气人?就好比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最后却成了别人家的“顶梁柱”,这换谁心里能好受?
尹希这事儿,其实不是个例。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学成归国的有323.17万人,但还有165.62万人选择留在国外发展,占比高达40%。这些人里,不乏公费奖学金留学的学生,他们拿着国家的钱,学了一身本事,却选择给别的国家做贡献。你说这事儿,是不是让人心里堵得慌?
很多人会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这话没错,但问题是,自己培养的科学家却留在国外搞科研,这怎么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就好比自己家地里种出的好庄稼,最后却被别人收割了去,这能不让人心疼吗?
尹希给出的理由是,美国有更先进、更开放的科研环境。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劲。中国的科研环境,真的就那么差吗?这些年,中国在科研上的投入可是逐年增加,科研设施也越来越先进,科研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就说华为吧,为了突破芯片技术,那可是下了血本,招揽了一大批顶尖人才。结果呢?还是被一些“卡脖子”的技术给难住了。为啥?缺人才啊!
任正非就曾说过:“在芯片领域,我们缺的并不是设备,而是人才!”这话,一针见血。中国不缺天才,缺的是合适的理科人才培养体系。有了这个环境和氛围,理科人才才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但话说回来,光培养人才还不够,还得想办法留住人才。你得让这些尖端人才知道“反哺之恩”,让他们明白,是国家培养了他们,他们应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像尹希那样,一扭头,就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有人可能会说,尹希留在美国,那是他的自由,我们管不着。这话没错,但问题是,这种“自由”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哀。就好比一个家族,辛辛苦苦培养出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结果这孩子却忘了本,成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这事儿,你说能让人心里好受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还是有很多留学生在学成之后,选择了回国发展,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才是真正的“海归精英”,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至于尹希,他会不会后悔?这事儿,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留在美国,虽然享受了先进的科研环境,但也失去了很多。比如,他失去了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机会,失去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机会。这些,都是金钱和名誉买不来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希望那些还在国外发展的科学家们,能够早日明白这个道理,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这里才是你们的根,才是你们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