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孔融没有交情。
当太史慈向刘备请求援兵之时,刘备感到非常惊奇,脱口而出: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
《三国志太史慈传》: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孔融之所以请刘备相助,有三个原因:
1、刘备有仁义之名
。
这话太史慈向刘备求援时,已经说了。
至于太史慈和孔融怎么知道刘备有仁义之名的,史书也没有记载。
太史慈
东汉末年很多士人喜欢清谈,没事就聚在一起品评人物,许劭兄弟还弄了个月旦评,每个月初一发表对某个人物的评论。
如果这个人评价较好,就能飞黄腾达,如果这个人评价不好,可能官运就没了。
这个评论就相当于今天的新闻联播一样,被点评的人迅速会出名。
哪怕没有参与这个活动,很多人私下也会打听。
有时候,圈子就那大,一个人有什么名声,身边的人很容易把名声传出去。
刘备也是这样,他担任平原国相的时候,有个刺客想杀刘备,刘备不知情,对刺客
以待相待
,刺客感动了,不杀刘备了,还把幕后原因告诉刘备,他就这样得人心。
《三国志先主传》: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这是史书对刘备的评价,刘备意志坚定,宽厚仁德,知人善任,礼待下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还有英雄的气量。
刘备
刘备年轻的时候喜欢结交豪侠,当时的年轻人都争相着依附他,刘备又是卢植的学生,还跟公孙瓒是同学,虽然不是那么有名,但也是有点小名气的。
太史慈说的是刘备有仁义之名,注意了,孔融向别人求援,别人愿不愿意救那是一回事,但是找一个有仁义之名的人求援,明显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
乱世之中,很多人为了自保,是不肯发兵救援,但刘备这个仁义之人显然跟人不一样,他宁愿救人要名声,也不保存实力。
2、远水救不了近火
。
孔融当时担任北海国相,在都昌县被黄巾军给包围了,都昌县就是今天的山东潍坊昌邑市。
刘备当时担任平原国相,平原国在今天山东德州平原县。
平原国和北海国都属于青州,两地离得不是很远,也就是300公里左右,太史慈如果有快马的话,三天时间就能到,然后让刘备派出援兵,七天就能救援孔融。
这个时间在冷兵器时代已经算很快了,孔融找刘备发兵来救援他,显然不是随便说说的,他在救援前,肯定把周围一圈都计算过了,谁有能力来救自己,都盘算过了,周边郡县看来看去,也只有刘备离得近一点了。
也许不是刘备名声大,而是孔融为了自保,想方设法了解了周边郡县的实际情况,青州不少郡县都遭遇黄巾军的侵袭。
3、刘备是靠打黄巾军起家的,战斗力强。
192年,青州黄巾军都打到兖州了,杀了兖州刺史刘岱,曹操与鲍信联手对抗黄巾军,鲍信战死,曹操利用计谋打败黄巾军,收得降卒30余万。
你想想看,黄巾军的势力这么大了,没点能力哪敢跟黄巾军作战呢?
孔融找曹操借兵是不可能的,他就不喜欢曹操,那就只能找离自己较近,战斗力又比较强的刘备借兵了。
刘备这个人,就是靠打黄巾军起家的,因为战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又被免官。
刘备这个人很能打,早期刘备尽管实力弱小,尽管屡战屡败,但同时期的对手都死光了,但刘备一直还活着。
孔融
最关键的是:刘备手下还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名将。
你是孔融,知道刘备这么能打,又这么仁义,离自己还不远,会不会找刘备借兵?
当然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