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阐释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才得以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国当中,魏国最强,孙刘联合方能抵御强大的曹魏政权,
那么为什么刘备放弃了“联吴抗曹”的这一国策,执意要攻打东吴呢?
据《三国志》记载:张飞被部下张达、范疆所杀,张达、范疆二人又投奔了东吴,当初刘备对孙权偷袭并杀害关羽一事十分恼怒,打算东征。这就交待了刘备伐吴的原因。那就是替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报仇,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国之君切不可意气用事,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战略决策,这是作为领导者的大忌,正如伟人评价的那样:刘备最大的缺点就是意气用事。
公元221年7月刘备兴兵大举伐吴,出征之前刘备踌躇满志,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刘备有这样的信心是有原因的:第一,虽然丢失了荆州,但是蜀汉并未伤筋动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刘备实力很快恢复了过来;第二,刘备麾下都是百战老兵,此时的刘备兵强马壮,中生代大将也逐渐成长了起来;第三,刘备经营荆州达十余年之久,其麾下相当多的将士和大臣都是来自荆州,孙权虽然夺取了荆州,但也仅仅两年多而已,根基未必有自己深,只要自己打回去,相信拥护自己的还是占据多数。
但结局却出乎意料,夷陵之战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损兵折将无数,中生代大将差点被团灭,此战直接葬送了刘备十几年的努力,对天下大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蜀汉后期之所以人才凋零和此次大败有莫大的关系。从此,刘备再也没有回到成都,而是病死在白帝城。蜀汉政权的根基也受到很大影响。
在这里,尼山布衣不想分析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那是史学家们的事,尼山布衣认为,刘备就不应该伐吴,他如果听从赵云的建议,坚定走“联吴抗曹”的路子,历史也许会改写。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对外与吴国修好,对内休养生息,“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平定了少数民族叛乱,蜀国逐渐恢复了元气。
可见,国策就是大战略,一旦确定以后,就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后果很严重,刘备伐吴就证明了这一点。
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相,尼山布衣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