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确实功绩很大,但商纣王与隋炀帝所做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迪丽瓦拉
2025-09-02 07:03:09
0

引言

秦始皇确实功绩最大,但同样商纣王与隋炀帝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同样是有功有过的君王。秦始皇在用治理秦国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在当时生产力不够的情况下,步子迈太大。仅仅从当时生产力来看,郡县制是不如封建制,郡县制需要建立大量的驿站,保证政令传达,但当时生产力跟不上,反而是引起民怨。但郡县制则是改变了后世王朝的认知,走出统一的路子与认知。

另外再看钱穆总结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能发现每个朝代都是在前朝制度进行变革和更新,即便到了清朝,也能看到秦制的影子。而且在教科书中,对秦始皇的推崇也是非常高的,只是功过显著,但不存在突然之间推崇秦始皇的。

帝辛(纣王是周给他的蔑称)确实比不得千古一帝秦始皇,但是他也其实是推动历史的进步的,主张废奴,这些进步思想还是周打他的一个理由。只是后来穷兵黩武失败了而已,而且帝辛也励精图治,后来那些都是被周和儒生抹黑的。周文王的有亡荒阅,就是针对帝辛收容逃亡奴隶的政策,周武王的伐纣檄文,提到过帝辛重用提拔逃亡奴隶的事,这都是有史可查的。

这也说明当时帝辛的一些改革政策触犯了大奴隶主的利益,而从周文王开始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矛盾并加以利用,到了武王时期顺理成章的发动了叛变,一举夺取了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多次巡游天下,甚至死在了视察路上,每天批阅的公文简椟达上百斤,说秦始皇丧失进取、耽于安乐未免有失偏颇。秦始皇的问题不是做得太少,恰恰相反是做得太多且操之过急了,加之他的施政方略有很大的问题,严重忽视民生、横征暴敛搞大工程、耗竭民力、激起民变,再加上长期用粗暴手段压制各种矛盾,以及继承人等问题,才导致秦国二世而亡。所以,汉初吸取秦的教训,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才逐渐稳定恢复。

说实话,虽然隋炀帝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文章和诗其实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是一个擅长军事的君主,灭陈他只是挂名的统帅,打高句丽的一系列操作真的是稀里糊涂。隋炀帝是南方汉人势力支持上台的。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家族南方是很有实力的。没有反对隋炀帝的人都在南方,和隋炀帝叫北方人打高句丽何其相识。

三征高句丽,以隋朝的体量和出动人数来看,不胜就是败啊。第三次征讨,一路上逃兵就已经很成问题了,高句丽表面上投降,实际上对隋炀帝的入朝觐见命令置若罔闻,所谓的投降并不是真正臣服。

回过头来说秦始皇,当时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六国,但是儒生又非议时政,在思想界影响了秦朝的稳定。焚书坑儒就是警告那些知识分子,尤其是经常与统治者唱反调的知识分子(因为嬴政重用法家,而不是儒家)。

当然,不可否认,这一行为确实残暴,但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有一定的道理。秦的大一统是一种文明的一统,类似亚历山大、阿拉伯、奥斯曼、蒙古之类的帝国。战国时六国有各自的文字、各自的语言,六国建国有几百年甚至千年,跟以后的中国一统不一样,后面的与汉朝同化圈一统很容易,但是统一周边的异族、内部的蛮族都很难。

内部的蛮族是自治的,几千年的时间才整合起来,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秦始皇死之前一直在尝试得民心,建立个人崇拜,秦始皇确实用大一统开创了中国的传统,但就是七国融合时间太短且秦二世能力太低,否则秦朝确实会更长寿。

从始至终,华夏名人榜第一名,就是秦始皇嬴政。杨广建立洛阳南北融合,开通运河,分化突厥,征伐高句丽都是雄才大略,只是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而已。中国的历史,就是秦隋两个短命王朝衔接起来的,不然很可能是欧洲那样大片的小国家四分五裂。秦始皇建立的秦是第一个统一的帝国,隋炀帝是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帝国,这两个皇帝都是中华文明的划时代开创者。

看待历史人物也需要辩证的方法,嬴政的做法于秦帝国下的人民是一种灾难,但辩证的看又对后世有功绩。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会有张始皇,北方的长城是中原民族农耕文明的屏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大运河也是,气候的变迁,经济重心南移,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大运河的产生是必然因素。

秦始皇确实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啊,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千秋功业,只是在当时行事有点极端导致人民怨恨。汉武帝干的事儿跟他也差不多,打垮匈奴,开疆扩土打通丝绸之路,把华夏文明远播他方,但是到汉武帝后期也一样是耗尽国力。不同的是汉武帝后事料理得好,大权交给霍光,休养生息。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杀掉扶苏,搞得群雄逐鹿。要扶苏能够顺利上位,就没有汉朝什么事了。

最后说一句,我个人认为始皇的评价千古一帝是绝对担当得了的,虽有过错但绝对不大,不至于是暴君,他就像被三国演义陷害的曹操是一样的。看历史就是这样,历史是公正的,但是写历史的人不是!无论再伟大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也不应该以此为准绳,而应该以他们的话为参考,自己去多了解,自己对其下定义。就像真正的历史学家绝不会只看正史一样,他们会将野史和正史、文物等一同研究,从而修正那些正史之中不合逻辑的地方,从而获得真相,做出正确的评判。

参考资料:

《史记》《隋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苏洵在《六国论》中详...
原创 毛... 1917年8月16日,两个落魄青年来到长沙,虽然他们穿得破破烂烂,但却依旧气度不凡,谈吐颇为大气。后...
原创 大... 纵观春秋时期秦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我们不难看出秦国的逐渐强大,以及他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他从一个西部无名...
原创 汉... 自西晋八王之乱后,实力大损,匈奴,鲜卑,羌,氐,羯入住中原,形成多个非汉族小国,自公元304年成汉和...
原创 玩... 曹操、曹丕父子目的何在呢? 首先我们来捋一捋这其中复杂的关系,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这样曹操是汉献...
原创 秦...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时候,天下大乱,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开始走向强大。到了秦王...
原创 五... 东汉末年,大汉王朝400多年的天下已经岌岌可危,群雄并起,一时间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这可真是应了...
原创 卢... “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出狱,是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关于溥仪被特赦的原因,学术界和...
原创 清... 谈及姓氏,相信有的人很快就能说出这个姓氏的代表人物。比如,谈到“武”,有人会想到武则天;谈到“曾”,...
原创 晚... 冯子材,别名冯宫保,字南干,号萃亭,是我国晚晴抗法将领、民族英雄。一提到冯子材,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可...
原创 离... 影视剧中的成吉思汗 源义经是日本平安末期的悲剧英雄,其在日本的地位有点像中国的项羽。源义经战功卓著,...
原创 清...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的古人对头发都是非常看...
原创 手... 在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期间有不少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动摇统一战线,自然也有国民党将领积极支持...
原创 斯... 在人类的文明史之中,似乎很多的发现,其实都是无意而为的这么一种情况,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偶然的一件事,其...
原创 清... 我们知道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过这个王朝灭亡的却非常耻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进入了半殖...
原创 苏...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属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由于社会形态不同,导致两个国家水火不容,拉帮...
原创 贝... 在苏联,贝利亚可以说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的急先锋,还是苏联的原子弹之父。除...
原创 溥... 清朝末年的皇帝日子过的都不怎么好,光绪帝没有实权,空有救国之心,由于力量不足被慈禧软禁,随后死亡。清...
原创 清...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身高超过1米8的我们就感觉挺高了。如果身高超过1米9,感觉这个人就是非常高了。提到...
原创 清... 看过很多古装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历朝历代的古装剧中,只有清宫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