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拜年#
#春节大联欢#
什么?民国时期曾经两次要废除春节!是的,听我给你道来。
第一次废除: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中山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意在彻底改朝换代,与封建王朝决裂。
为与西方国家接轨,民国政府也正式取消了农历春节。
1914年1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但袁世凯也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采取调和折中的方式。
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这样,由于政治变革的原因,在近代中国社会首此出现了两个新年。旧的农历年新年首次以“春节”形式出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过的“春节”是袁世凯第一次命名的。
第二次废除:
为什么又有第二次废除?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虽然名义上建立,但袁世凯死后就陷入了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时期,也就没有什么政令通一,大家仍然过的是农历年。
后来经过北伐,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改旗易帜承认国民党中央政府地位,民国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通一。
1929年开始,民国政府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
曾颁布文件:
(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我们可以想像,几千年的习俗哪是说改就能改的?其结果就是民间依然如故,见效甚微,民国政府也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
1930年4月1日,蒋介石签署《国民政府训令字第一九五号》,将阴历节庆移花接木到阳历庆贺,于是将农历端阳、中秋、重阳、腊八等移至阳历庆贺。7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推行国历办法六条”,再次重申旧章,
“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说白了就是节日该怎么过怎么过,但让大家换个日子,把往常过年的各种活动移到元旦过。当然种种努力也都没有成功。
其实那时候对于多灾多难的中国,即便想推行什么变革也是缺乏稳定大环境的。
忆往昔之不堪,看今朝之风流
现在的我们都疑惑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取消春节呢?
要知道当时不单是我们过春节,整个东亚都是在同一天过春节,
那为什么要和一个节日过不去呢?
实际上从孙中山推行新历开始,那时的民国政府就是想学习日本,因为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推行公历使整个国家强大起来了。
那时候我们不但想废除春节,还一度想废除汉字。
现在看来有些荒唐,但他们绝不是汉奸或不爱国,而是急切地想通过变革让中国重新崛起。然而因为我们那时过于贫穷受到压迫,
我们因为落后开始否定原来的一切。所以才有了举国废除春节等等看似荒唐的做法。
所幸建国后,
新中国继承了辛亥年的传统,在历法上采用了纪年的方法,但对传统的年节特别重视。
十二月二十三日国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确定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放假日期。
从那时起,“春节”就成了旧历大年的称谓。
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但不用废除汉字,世界范围都流行起了汉语热。
随着中国世界范围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今天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只要有华人居住,春节就成了当地展示中华文化的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一年过两个新年,一个阳历年,一个农历年,还如此的和谐。这称得上是很浪漫的设计,体现了我们的包容和博大。
我为自己身在中华而自豪!道一句虎年吉祥,为祖国,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