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那会儿,有个忠臣心里憋屈,直接跳江了,还背着皇帝一起跳海,反观金国那位末代皇帝,却是被乱军给干掉了,两人的下场真是一个天一个地!蒙古大军那战斗力,简直爆表,征服了大片土地,但对待南宋和金国皇室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金国那边,皇室成员几乎被屠了个干净,宋朝皇室倒是侥幸活了下来。这背后,到底有啥复杂的纠葛和故事呢?一个国家的灭亡,总是和历史上的各种恩怨情仇紧密相连啊。
【血债血偿:蒙古与金国的世代宿怨 】
金国跟蒙古的恩怨,冷得跟极地寒冰似的,长得能绕草原好几圈。
在金世宗当家做主那会儿,金国对蒙古搞了个超狠的招数,叫“灭丁”。每隔三年,金国就派大军跑到蒙古部落那边,用最毒辣的办法来控制他们的人口。这种做法,简直就像是要把蒙古人灭族一样,给他们心里头留下了恨得要命的印记。铁木真的老祖宗们亲眼看到自己的族人被杀,那种痛苦啊,就像是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他们心上。
成吉思汗的祖宗俺巴孩汗遭遇了金国的残忍刑罚,被绑在木驴上,活活疼死。这事儿成了蒙古人心头一道深深的伤疤,久久难以愈合。铁木真在带着大军去打金国前,跟手下人讲:“咱得为祖先报仇,让他们瞧瞧咱们蒙古人的厉害。”他这话里,满是报仇雪恨的狠劲儿。
蒙古大军往南推进时,碰到金国士兵就毫不留情地全部消灭。蔡州城被攻破那天,金哀宗葬身火海。金国投降的大臣们在哀悼时,蒙古士兵突然闯进来,立马就放火烧了祭奠的地方。金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被乱军杀死,尸体都没人来收拾。这场战争的狠毒无情,在这一刻全都显现出来了。
蒙古人打败金国,不只是想要更多的地盘,他们心里还憋着股复仇的火。蒙古人觉得,金国欠他们的命债,只有用血才能洗干净。等他们打进金国的都城,有个蒙古将领瞅着金国的皇宫,说道:“
游牧部落的勇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蒙古的骑手们在金国的地界上肆意奔腾,每到一地,就放火、杀人、抢夺,啥事儿都干。他们对金国皇族的打算,就是要赶尽杀绝,不给留下一点翻盘的机会。金国皇族的成员们几乎全遭了殃,就连那些小皇族孩子也没能躲过这一劫。
蒙古人对金国的愤恨,就像草原上刮起的大风,一旦吹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南宋与蒙古的共同利益 】
南宋和蒙古,虽然地理位置上不挨边,但都面临着同一个对头,那就是金国。
1127年那场靖康之变,是宋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时候,金兵把开封城围得水泄不通,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抓,还有三千多名宫女也被带走,数不清的宝贝都被抢了个精光。这事儿,让每个宋朝百姓都恨得牙痒痒。后来,宋高宗赵构跑到南边,建起了南宋,虽然表面上跟金国客气来客气去,但他心里那股报仇的念头,一直都在燃烧着。
有个南宋的读书人,在朝廷里忍不住大哭起来,他说:“这种受辱的感觉,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南宋人的心里了。”
金国一直盯着南宋不放。到了1217年,金国的重臣术虎高琪居然撺掇金宣宗去跟南宋打仗,想着从南宋那儿抢点资源来对付蒙古。这主意,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金国这么一来,两边都得打,国力很快就垮了。
南宋方面的立场突然之间从犹豫不决变得果断起来。宋度宗一声令下:“宋蒙两军得在蔡州城脚下一起打仗。”宋国的将领孟珙,在紧要关头还出手救了蒙古的大将张柔一命。那时候,张柔身上中的箭就跟刺猬似的,孟珙见状立刻带兵去救,他自己上手搀着张柔,一块儿撤出了战场。这事儿,让两边的将士们在战场上结下了情谊。
忽必烈后来跟手下一个谋士讲:“那句话,可能就是蒙古人对南宋那些皇族真正看法的写照。”
蒙宋两军联手,最终拿下了蔡州城,宣告了金国的灭亡。南宋士兵踏进蔡州城那一刻,眼前全是残垣断壁,尸体遍地,景象惨不忍睹。这场景让南宋的将领心生感慨:“
不过,蒙古人骨子里的那份长远野心,可不是这种临时搭伙能藏得住的。南宋和蒙古之间,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的临时合作,真心实意的友情那是谈不上的。就像南宋那边一个出主意的人说的:“
【顽强抵抗:南宋军民的血性与尊严 】
南宋的老百姓和士兵拼死反抗,把蒙古的大汗都给整得头疼不已。
赵匡胤给宋朝定了调子,重视文化不太看重武力,但这并没让宋人失去骨子里的那股子刚强。蒙古人一开始觉得灭南宋轻而易举,哪知道这一仗竟然打了整整四十六年。没错,就是四十六年!比其他任何一个政权被蒙古灭掉的时间都要漫长得多。
孟珙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差不多凭一己之力建起了南宋的防线。他带着军队在各个战场灵活作战,多次把蒙古大军的攻势给打退。有个蒙古将领这样评价他。就连苏联的军事专家德·安·沃尔科戈诺夫,也对他赞誉有加,说他是位了不起的将领。
钓鱼城那一仗,对整个世界局势都产生了大影响。1259年的时候,蒙哥汗亲自带着好几万大军去攻打钓鱼城,宋军那边是王坚带着军民死守。蒙古军想尽各种办法,可这小城就是拿不下来。有那么一回,蒙哥汗在攻城的时候被飞箭射中了,结果伤重去世。
王坚站在城墙上大声喊道:“这一仗可真是把蒙古人的征服步伐给硬生生打断了,他们不得不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军队往回撤。蒙古帝国的几个老大,为了抢那个大汗的宝座,一个个都跑回了蒙古高原,这样一来,蒙古人想通过四川一路往东打下南宋的美梦就泡汤了。”
在崖山那场激烈的海战中,南宋的老百姓和士兵们展现出来的顽强抵抗,真的把蒙古人给惊到了。眼看形势越来越不利,陆秀夫二话不说,背起年幼的小皇帝赵昺就往海里跳,死也不愿意向敌人低头。紧跟着,差不多有十万的军民也都跟着跳海,用生命保卫国家,海水都被染得不一样了。有个元朝的将领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忍不住叹了口气,说:“这真是太震撼了。”
南宋的老百姓特别能扛,硬是把蒙古的统治者逼得改了主意。忽必烈私下里跟他的手下们讲:“
蒙古人因南宋皇室展现出的这股不屈不挠的抗争劲儿,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视他们。
【政治智慧:忽必烈的汉化政策与统治艺术 】
忽必烈算是蒙古领导人里头最懂政治手腕的一个,他明白打仗占领和真正管理地方完全是两回事。
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跟阿里不哥就为了大汗的位置斗得不可开交。在这场争权大战里,忽必烈特别会借用汉文化的长处。他周围拢络了一大帮汉族的智者,像刘秉忠、姚枢这些人,都在给他想办法出主意。
忽必烈心里明白,蒙古人那会儿正从奴隶制往封建制变呢,不论是管事的制度还是学问上的本事,都比中原那边差得远。有个汉族的帮手跟忽必烈讲过:“咱们得学学人家中原的好东西,要不咋能长久稳住江山呢?”忽必烈一听,觉得特别在理。
他当上皇帝后,搞了好多跟汉族一样的规矩。他搞了个挺全的管理系统,里头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这些部门,都是照着汉族的当官那一套来的。他还用了汉族的科举考试选人才,虽然蒙古的贵族们有点优势,但汉人们也有了往上升的机会。
忽必烈特别佩服汉文化,这从他给元朝起的名字和解释里就能看出来。他说:“大哉乾元”,这话是从《易经》里受到的启发,说明他真的很懂也很尊重汉文化。
他拿下整个国家后,专门下了命令,要保护南宋的皇陵,还给南宋皇室的后代找生活出路。有一回,忽必烈到杭州巡查,瞧见一个宋朝皇族的后人日子过得挺艰难,立马就赏了他些田地,还说:“
忽必烈特别有政治头脑,他明白,要是想管好一个比自己族人文化还发达的国家,那就得尊重人家的老传统。他不止一次地跟蒙古的贵族们讲:“
这种治国手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蒙古人对南宋皇族的处理方式。忽必烈心里明白,对前朝皇族以礼相待,不仅能平息汉人的不满,还能给自己塑造一个仁慈宽厚的形象,对巩固政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