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热播的抗日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里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是铁道游击队的队长刘洪和队友李正他们,护送“胡服同志”逃离日军的封锁,出微山湖的的情节。当时,日军在山东大肆建立铁路和碉堡,派兵巡逻,作为重重封锁线。为了护送“胡服同志”离开封锁线,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铁道游击队队员使出浑身解数,和敌人殊死战斗。
而这部电视剧中演绎的内容,在现实中实际上是存在的。胡服同志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刘少奇同志。
1898年刘少奇生于湖南省,1921年从苏联莫斯科留学回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国统区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在抗战时期为了革命的需要,许多人通常会采用许多的化名。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方便自己的工作。胡服就是刘少奇在国统区工作时使用的其中一个化名。
1942年,刘少奇接到中央的任务被秘密派往山东。为什么要前往山东?这事说来话长。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全面侵华。在当时广大的农村地区,日军往往在攻破县城以后,以县城中心,将军队化整为零下乡清剿、扫荡,大肆屠杀当地群众,同时为了运输物资和镇压当地群众的反抗,日军奴役老百姓,在县城周边建立碉堡,并且打造铁路沿线封锁。
1940年欧洲的法西斯轴心国德国,突然发动闪电战对丹麦等国,二战席卷整个欧洲战场,这极大的刺激了在亚洲战场的同为轴心国之一的日本。为了响应德国,日军疯狂的对中国军队进行进攻,国民党当局军队节节败退,使得时局非常不利,投降派的悲观论调尘嚣至上。
国民抗战的信念不由得有些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元帅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八路军破坏了近900多公里的铁路,绞杀了数万日军和伪军,这无疑对日军在华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给投降派的悲观论调一个响亮回应,激发国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动力。
然而这一场战斗,使得国民党对共产党展现的力量十分忌惮,断了对共产党的物资支援。而国民党内部对于和共产党的猜疑和仇视越加严重,后面甚至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皖南事变。不仅如此,就是被百团大战重击的日军,对共产党也更加重视,为了应对八路军,它们实行更为严密的治安强化政策,对当地的乡村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进行重点打击。
在那段时间,我党的处境十分艰难,在内外交困之下,只好实行“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推动后方根据地经济建设,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摆脱经济困境。
可在这时,作为华北地区重要战略基地的山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连接华中和华北战场的重要地方,处理好山东的问题,对党的斗争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于是,刘少奇用以前的化名胡服,悄悄来到山东,刘少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山东当时的情况。深入调查的刘少奇很快了发现山东当地主要有三个情况,一是政治失衡,由于国民党的排挤打压和日军在当地的封锁已扫荡,使得山东当地地区的管理机制混乱,二是军队失和,主力军队与地方军队不和,八路军与国军还产生摩擦,军队内斗严重,三是经济失策,根据地在面临着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同时,还对于“减租减息”制度的实行,各有争议,推行的不彻底。
对此,刘少奇在了解到问题之后,一眼看出事件的本质,山东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随即统合山东各派力量,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政治管理上,山东设置山东分局为最高领导机关,任命朱瑞为山东分局书记。
而军事上,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合一,罗荣桓任命为政治主任,对军事管理,权责清晰,明确职能,统合力量往一处使。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保障富农利益,维系稳定,让地主也能够支持革命。
在短短4个月之内,刘少奇的政策初见成效,不仅整顿了管理混乱的局面,也恢复了生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少奇还为后方根据地筹集了大量的黄金。但是黄金要想运送到大后方,需要通过日军的重重封锁。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少奇找到山东经验丰富的铁道游击队进行护送,铁道游击曾经帮助组织突破护送突围活动许多次,但从未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