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华大学是我国名牌大学,而且是一个历史名校,其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厚,其图书馆更是被国家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里面收藏的古籍就达22万多册;其中不乏一些历史失传的古籍以及关于上古历史的古代书刊。在这22万册古籍中,最珍贵的就是被国家文物局规定禁止出境展览的战国竹简中的《尚书·金縢》。
目前,我国考古已经出土很多战国到西汉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大多数都是楚国的。在出土的这些战国竹简中,很多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古籍,有些古籍虽然有留世的,但与那个时期的相比已经有很大区别;更重要的是一些历史上有记载但已留世的古籍或者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的失传古籍。
2006年,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在香港发现了一批战国竹简,花了很大功夫以及巨资将其买下并且捐赠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当时清华邀请了我国对竹简非常有研究的11位专家对其鉴定,发现这确实是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并且竹简内容涉及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因为文物是从香港追回,文物到底出土自哪里考古家一开始根本无法知道。但经过含水量以及树种的鉴定,考古家确定这是枫杨,也就是说这一批竹简出自战国中期的两湖之地。这一批有字的竹简就达2500支,上面记载的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这也就是这一批竹简如此重要,重要到被视为国宝的原因。
这一批竹简很多都证实或者纠正了史书中的记载,有些还还写了历史。如对《皇门》而言,“文通字顺,显然优于今本,可用以澄清今本的许多错误”。但在这2500多支战国竹简中最珍贵的还是《尚书》,众所周知,这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尧舜到夏商周的历史事件,跨越两千余年。
因为焚书坑儒,《尚书》中的百余篇基本失传,留世的只有16篇;但考古家却在这战国的竹简中发现了其他失传的《尚书》篇章,特别是《保训》一篇,提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专家在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就提到:出土的《尚书》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改写了真实的古代历史,提供了古文字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