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名声让匈奴人闻风丧胆,后世也对李广的大加赞扬。文人墨客对李广也充满了敬仰和向往,还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其实综合各种史料来看,李广没有封侯还真不冤枉。纵观李广一生其实有几个致命的弱点:
善战者,尽无赫赫之功;
纵观李广一生打仗无数,规模最大的当数汉武帝出征匈奴的四次大战。
这四次大战成就了卫青、霍去病,而李广呢?其中二次打了酱油,一次遭遇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以少打多,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虽然被俘后还能单骑逃回,这属于个人能力超强的范畴,和领兵打仗是两码事。
还有一次表现不错,李广率四千人出右北平配合张骞的部队作战,遭遇匈奴左贤王精锐四万人包围,僵持了一天一夜,李广死磕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力战不退,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后来张骞带领一万骑兵赶到,逼走匈奴解围,左贤王无功而返。此战李广虽然表现不错可是因损兵折将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而张骞却因延误军机被废为庶人。
最后一次他居然迷路延误战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自己心灰意冷后自刎而亡。
堂堂的飞将军,一个让匈奴人知道他守城的地方就绕道的名将,却没打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怎么回事?其实是李广的个人能力实在太强,不善于也不愿意配合大部队作战。大规模军团作战时,他总是小胜、惨胜、险胜、甚至惜败、就是无法大胜。
李广更适合创业型的小公司,只强调结果就行了,而大型集团化公司是无法接受李广这样能力超强的刺头。集团化公司讲究流程化,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人都是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谁走都无所谓,换个人继续上岗。
大汉也是这样,家大业大,名将众多,资源也多,规矩也很多。打仗必须熟悉上下级的关系,处理文书、服从上级指挥、配合组织调度,总之就是按照规矩来打。否则永远是孤军深入、永远是以寡敌众,因为你不跟别人配合。战争不是打群架,你有多大的格局就能带领多大规模的部队,创造多大的胜果。
李广还真没带过超过1万人以上的部队,他最擅长的就是带领2-4000人的部队,多了他带兵的能力就不足了。单枪匹马,勇猛无敌,团队作战中也是身先士卒,李广打的多半是遭遇战,都很惨烈,都可歌可泣,可是都是消耗战。他就没打过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战略性决战”,所以说李广只是将才而非帅才。
功利心太重
李广少年时期因抗击匈奴因立军功升为中郎,被选来侍卫汉文帝。跟随汉文帝射猎时,多次格杀猛兽。武艺超群。文帝大为惊叹却也下了李广一生的谶语:”
惜呼,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何足道哉
“直译过来是这样的,如果你在汉高祖打江山的时代,万户侯不是轻轻松松的。
李广当时是太年轻,怎么听这个话怎么顺耳。却不知道老皇帝并不是夸他,这话要反过来听,现在可不是乱世争雄的秦末时代。可李广真信了,自以为封侯不过区区小事,多年后证明封侯就像诅咒一样附在他的仕途中成为了他终生的死结。
他最接近的一次封侯机会是七国之乱时,李广效力于周亚夫军前,在昌邑城下一战扬名,激战中他奋不顾身,一举就夺下了叛军的帅旗。这个战功是足矣封侯的,可惜他居然当众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头衔,当时李广离将军官职只差一步之遥,你想当将军没问题,可你要看谁给你的将军啊.藩王赐予的将军头衔也敢接?
有人打抱不平说李广年轻不懂藩王和皇帝的封赏区别。封建社会里这种犯忌讳的事情可谓渗入骨髓,不到20岁就是汉文帝贴身护卫的他不懂?皇帝没降罪就不错了,七国之乱很快就平定了,英勇善战李广获得什么呢?功过相抵,一无所获。
军人升官就是拼战功,国内没仗打就去边境去打匈奴,李广每天刷小怪练级其实还是为了升官封侯。同僚公孙昆邪看不下去了,就上奏朝廷:“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文景之治的时代是休养生息的时代,能不打就不打,这可不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李广衰就衰在最年轻力壮的时候遇上了和事佬汉景帝。李广能打是吧?就派你和匈奴打,之后李广就在和匈奴接壤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虽然都是小规模的混战,以李广这样的个人能力完全不在话下,于是飞将军名声远播。
桀骜不驯,不循规蹈矩的个性
从领兵打仗这方面来看,李广带兵与众不同,李广行军从来不保持队形,宿营从不派人巡查。感觉李广不是带兵打仗,是大哥带着小弟混社会呢。不过也不冤枉李广,李广其实非常重视侦查,每次打仗都先派大量的侦察兵侦查敌情。李广是牺牲一小批侦察兵换来大部队充分地休息。这无所谓对错,李广从来没被人偷袭这点就是证明。
李广作战的风格就是”兵无常势“不愿意遵守死板的规则,讲究随兴发挥。李广还爱兵如子,凡事都能身先士卒,士兵没水喝,他绝不靠近水源,没有吃的,他绝不端碗。李广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从不放进口袋,当了俸禄四十年二千石的官,家中居然没有余财。这样的好大哥,谁不爱戴,谁不会为他去拼命杀敌?
当“大漠广哥”绝对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可作为一军的统帅却不够格。广为传颂的
一人单挑三个匈奴射雕者,又以绝对的自信将数千匈奴精骑唬得自行离去的经典事迹恰恰是目无军纪的表现。
当时李广可是军中主将,为了追寻三个射雕者让自己和百余骑兵置于险境,虽然化险为夷,就为了个人表演好让皇帝知道自己多么高超的武艺,导致大部队整整一天一夜的无主状态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该干的事情。
睚眦必报,为声名所累
李广好面子,飞将军的名声在边境如雷贯耳,如此好的名声使他听不得一点点坏话,报复心比谁都强。第二次攻打匈奴李广遭遇主力部队,寡不敌众后被治罪。汉武帝让其花钱买命后贬为庶人。不过李广就算被贬也无所谓,这类似”无薪假期“,战事一紧,任命必来,能力在哪里放着呢,汉武帝心里也清楚着呢。
这样的人下岗肯定是土豪乡绅巴结的对象,歌舞酒宴那是天天叫号排队。有次夜归,喝晚了经过霸陵。按照规定,入夜后要封关不许通行,把守霸陵的校尉禁止他通过。
李广臭着这一张脸不说话,随从搭话:“这是前任的飞将军,请高抬贵手放行。”霸陵校尉不屑地回答:“现任的将军都不能通过,何况是以前的?”梁子就此结下。李广何许人也,老子匈奴的大军里都如入无人之境,一个小小的校尉就敢拦我?玻璃心一点都伤不起,因此记恨在心。
没多久,李广任命下来重新启用担任“右北平”太守,到任后第一个请求就是调霸陵校尉随军。霸陵校尉到了后,一进大营就直接被砍了。之后上报汉武帝,汉武帝没当回事,安慰了下继续给我杀敌去吧。凭心而论校尉就是公事公办的履行公务,而李广却是公报私仇,这连仇都算不上,就是一次丢了面子而已,心眼也太小了吧。第二次丢面子李广选择了自杀,只能说为声名所累。
王朔是个占星师,
李广和他喝酒问道,我李广一生都在打仗,那些平庸的人都封侯了,为什么我就封不了呢?王朔就问李广,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李广犹豫着回答,有次不守信杀了800多名已投降的羌人。自古以来杀降都是最忌讳的,他命中的“祥”已经被他自己杀完了。一生未有败绩的常遇春也杀降,四十岁不到就病逝了。
心有不甘,连累家族
李广一生都在追求封侯,最后一战也是自己请战而来,最终居然迷路了实在是天大的笑话。到头来李广不甘心,还用死来表达自己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严重影响了他的后代子孙。
李敢作为下级军官居然为了父亲的自杀怪罪顶头上司卫青,还打伤了卫青。卫青好脾气懂进退,霍去病可是和李敢一样的刺头,皇帝身边的当红炸子鸡杀个李敢当然不需要理由。
李陵是为了出兵打仗证明自己和他家族的颜面,最终以少打多,以五千步兵死磕敌人三万骑兵而被俘。司马迁为其说话都被降罪,还受了宫刑。李陵也忍受了汉人潮水般的口水,陇西李家更是以李姓为耻。
一年后汉武帝冷静了,他派公孙敖领兵深入匈奴腹地,设法营救李陵。可命运无常李陵根本不知道汉武帝会派人救他,公孙敖也没有联系到李陵,只是抓住一个匈奴人,听说李陵正在为单于练兵,就返回报告汉武帝了。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外一个汉人李绪。汉武帝大怒,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子女全部诛杀。李陵也被伤透了至死都不返汉。
李广一家的凄凉悲剧,似乎早已注定。汉文帝的那句“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种下了因,而李广毫不犹豫地结下了果。本以为以自己的能力,封侯是件轻松的事可却一直做不到。一直做不到却一直要做到,这成为了一种执念,一种心魔。一个人的执念有多么的强大?强大到拖累三代的运势,这是一个诅咒吗?
好在李广在后世成为了超级偶像,粉丝如云,那时代粉丝们可不像现在到处合影,求签名这么小儿科了,直接认祖归宗。只要姓李的就和李广家是亲戚,李广就是我祖宗。别乐,别以为随便什么人都敢认,敢认李广家亲戚可都是皇族。北魏皇族鲜卑拓跋氏就称是李陵匈奴后裔,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家族也自称是李广之后。真真假假地不提,这些皇族houbei好歹算是弥补了点李广一家。
上一篇:《古都开封:千年风华的历史长卷》
下一篇:原创 英国玫瑰战争和西晋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