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腐败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根除的顽疾,严刑峻法能震慑一时,却无法持久。
明朝朱元璋的反腐,最终沦为残酷的杀戮,清朝雍正却另辟蹊径,通过制度建设和高薪养廉,有效遏制了腐败。
失效的震慑
要说朱元璋为什么对贪官那么狠,那得看看他年轻时候的经历,他自己就是穷苦出身。
元朝末年那会儿的腐败和社会动荡,他是真真切切地经历过,甚至因为饥荒和贪官的压榨,连父母兄长都保不住,这种切肤之痛,让他对贪官污吏产生了近乎生理性的厌恶和极度的憎恨。
所以他一坐上龙椅,就抡起了反腐的重锤,决心要用最严厉的手段把这股歪风刹住,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大诰》这类法典,条文严苛得吓人,里面充斥着各种酷刑。
比如广为人知的“剥皮填草”,就是要把贪官的人皮剥下来,塞满稻草,挂在衙门门口示众,以此震慑其他官员,他还亲自编纂了《醒贪简要录》,发给各级官吏,算是官方指定的反腐教材,时时刻刻提醒他们别伸手。
光靠法律和酷刑还不够,朱元璋还搞起了“群众运动”,他设立了登闻鼓,鼓励甚至保障普通老百姓直接向中央举报官员的贪腐行为。
为了确保效果,他还规定地方官如果胆敢阻拦百姓告状,也要严惩不贷。
在他治下,爆发了好几起惊天大案,像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地方官僚倒卖国家粮食的“郭桓案”,以及地方官为了报销方便提前在空白文书上盖印引发的“空印案”,每次都牵连甚广,成千上万的官员人头落地。
一时间,官场上确实是风声鹤唳,官员们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胆,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然而即使这样,腐败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何病根难除?
一个绕不开的坎就是官员的肚子,明朝官员工资低得离谱,这是个硬伤,当时的正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就180两银子左右,一个七品县令,一年下来更是只有区区30两。
这点钱别说养活一大家子人、应付各种官场迎来送往了,有时候连官员自己体面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连海瑞这样的清官典范,都得靠自己在后院种菜、让妻子做些手工活来补贴家用,可见当时官员的普遍窘境。
薪水低到这份上,指望人人都能像海瑞一样安贫乐道,实在有点不切实际,这就等于逼着一部分人不得不去想“歪门邪道”来弥补收入。
再者朱元璋的反腐,更多的是依靠严刑峻法和皇帝本人的强大意志在推动,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设计来配合。
比如那个看起来很厉害的民众监督,实际上缺乏细化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核实机制,很容易在执行中走样,要么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打击异己,要么因为信息不畅、核实困难而流于形式,最终难以发挥持续有效的作用。
他的反腐策略,明显是重“打”轻“防”,重点在于事后惩处,对于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堵塞制度漏洞,考虑得并不周全。
结果就是,虽然朱元璋杀了很多贪官,搞得官员人人自危,但他那套“运动式”的反腐,效果更多是短暂的、表面的。
他一死或者管得稍微松一点,腐败很快就又会卷土重来,严刑峻法或许能带来一时的震慑,却治不了贪腐赖以生存的土壤,缺乏可持续性。
雍正的反腐“组合拳”
到了清朝的雍正这里,他同样以勤政和强硬著称,但他显然从前朝尤其是明朝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他看明白了,光靠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得从制度层面下手,堵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窟窿。
雍正打出了一套“疏堵结合”的组合拳,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堵”的方面,他先是整顿财政秩序,加强中央对财政的控制和审计。
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会考府这样的机构,相当于中央审计署,负责核查全国的钱粮账目,让地方财政收支更加透明化,减少了官员上下其手、浑水摸鱼的空间。
更厉害的一招是推行“火耗归公”,以前地方官征税时,会以“耗损”为名额外加征一部分,这部分就成了官员的灰色收入,数额巨大且难以监管。
雍正把这部分“火耗”明确规定由官府统一征收管理,纳入财政体系,一部分用作地方办公经费,另一部分则用来给官员发“养廉银”,直接切断了地方官员的一大财源,同时也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疏”的方面则是给钱,解决官员的生计问题,降低他们贪腐的动机,这就是著名的“养廉银”制度,雍正认识到,让官员饿着肚子去谈廉洁是不现实的。
于是,在“火耗归公”的基础上,他从这笔新增的财政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发给各级官员,这个“养廉银”的数额可就相当可观了,往往是官员正俸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有了这笔丰厚的收入,官员至少在经济上有了保障,再去贪污的必要性和借口就大大减少了。
当然,胡萝卜有了,大棒也没放下,对于那些拿了高薪还不知足、继续贪赃枉法的官员,雍正同样是毫不手软。
他不仅严惩贪官本人,还搞严厉的经济追偿,务必把贪污的钱款追回来,追不回来就抄家抵偿,甚至还搞连坐,贪官的子孙后代也要受到牵连,比如被贬为奴隶等,以此形成强大的震慑。
这套组合拳效果怎么样?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雍正即位时,国库存银大概只有800万两,到了雍正七年,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6000万两。
国库的充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财政制度的改革和对贪腐的有效遏制,同时官场的风气也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吏治相对澄清,行政效率也有所提高。
信源:郭桓案 明代朱元璋惩办官员的案件
信源:明朝这场牵连数万人的贪污案,为何如此轰动? 上观新闻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