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徐福东渡到底怎么回事?日本人真的是徐福的后代吗?
迪丽瓦拉
2025-09-03 04:33:26
0

公元前219年春天,刚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的秦始皇在一大队人马的前后簇拥下东巡而来。他们过泰山,奔海边,先到了烟台芝罘岛,又到了被称为“天尽头”的荣成山角,一路封禅刻石,歌功颂德,然后来到了黄海之滨的瑯玡台。

秦始皇南登琅玡,居高远望,沧海茫茫,海阔天空,尽收眼前。他命令迁移3万户黎民到琅玡台下,然后在琅玡台上封土筑台,以便登台观海。

听说秦始皇到琅玡台观海,民间有个叫徐福的方士跑到琅玡台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那里有仙人居住,须请斋戒之人带童男童女入海,可以得到长生仙药。

秦始皇东巡,不仅是为了威仪天下,表功颂德。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听徐福一说,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他根据徐福的要求,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秦始皇本人也在此留住,等候徐福佳音。

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秦始皇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他又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在此一直等了3个月后,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在这之后,秦始皇又一次东游,由芝罘第二次来到琅玡台,但见徐福寻仙求药还没有回来,只得失望而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来到琅琊台,不过这时徐福已经回来了。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过去9年,一直未来归报,秦始皇当即派人传召徐福。

徐福献计入海寻仙求药多年未果,白白耗费了许多钱财,恐秦始皇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于是,他谎称:“海上神仙是有,但是出海常遇到凶猛的大鲛鱼,所以求药不得。建议派善于射箭的能手一同前往,见大鲛鱼就用连发的弓弩射之。”

秦始皇信了徐福的话,并御驾亲征,带弓箭手和捕大鲛鱼的渔具出海,自琅玡起程沿海北上至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终于见到了大鲛鱼,弓弩齐发,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了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便可畅通无阻了,于是,他又命徐福入海寻求仙药。从次,秦始皇再也没有等到徐福的音讯,那么徐福究竟到哪里了呢?

后人多说是日本。唐宋以来,中日交往频繁。明确提出徐福到日本安居的,是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他撰写的《义楚六帖》中说:

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公元928年,日本僧人宽辅在五代后周来中国,即与义楚和尚谈及徐福去日本采药之事。

自此之后,多有称徐福在日本安居。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他在《日本刀歌》写道: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首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束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该诗写明了徐福是到了日本的。元代人就知道日本熊野有徐福祠。元代诗人吴莱作《听客话熊野徐福庙》诗:

大瀛海岸古纪州,山石万仞插海流。

徐福求仙仍得死,紫芝老尽令人愁。

明代记载徐福东渡日本的书籍很多。明代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日本高僧绝海中津,他们一唱一和各写了一首诗。绝海中津的诗: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因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朱元璋和诗:

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

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

诗中写明日本熊野山前有徐福祠。明人著作中提到徐福到达日本的有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刘仲达《刘氏鸿书》等。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20世纪初,中、日、韩3国学者对秦汉史和海上交通史做了大量研究。他们根据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旁征博引,对徐福东渡日本,基本作了肯定。吕思勉、范文澜、吕振羽、顾颉刚、杨宽等在著作中都对徐福求仙事作了叙述和评论。马非百《秦集史》中还为徐福作了传记。

翦伯赞在《秦汉史》一书中说:

徐福等入海寻三神山,正是当时滨海一带的商人,企图打通与日本诸岛之商业通路。

历史学家徐松石(1900年-1999年)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

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

香港卫挺生(1890-1977)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

后来在日本多地有徐福船队的登陆纪念地、故居及徐福墓,如日本新宫有徐福墓和徐福七弟子纪念碑,日本熊野有徐福祠等。

在日本方面,相当于我国宋元时代,日本熊野就有了徐福祠、徐福墓。中国南宋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279年,祖元禅师去日本,他献给徐福墓的诗:

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

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

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是《神皇正统记》,为公元1339年北亲房所撰。在日本的文字记载中,认为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还有《林罗山文集》《异称日本传》《同文通考》等文献。

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末期到满清末期,国学者、儒医林下见林在《异称日本传》中说:

夷洲、澶州皆日本。相传纪伊国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宫东南有蓬莱山,山前有徐福祠。

另外,还有一些日本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徐福等人东渡日本的事实,日本学者粟山一周在《日本的阙史时代研究》一书中认为:秦人由朝鲜半岛大举南下,是以公元前206年为中心。而日本在绳文文化后产生了弥生文化。日本学者金关丈夫认为:绳文时代与弥生时代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着显著变化。伴随着弥生文化的到来,有新的人种移居日本。

学者们认为,徐福东渡,将进步的秦文化,即种植、制陶、养蚕、纺织、建筑等等技术传到了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使日本社会走上文明之路,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徐福的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日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但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因为在日本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记》中没有记载。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

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确有徐福东渡一事,但徐福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了美洲,因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当时航海技术落后,徐福船队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了。2000多年来,徐福东渡究竟去了哪里,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依然争论不休。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如有不当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正,更多精彩内容,后期会持续更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窥镜和手术台:古罗马的外科手术 罗马外科手术器械。/ 由 Wellcome Collection 提供,Wikimedia Comm...
原创 春... 周朝的许国,地位极低、名气极小、实力极弱,但这么个小诸侯国,在列国纷争时期,竟然也硬是打了七百年的酱...
原创 索... 鳌拜是清朝早期的一代功臣,也是元老级的辅政大臣,不仅出身名门,本人精通作战策略,在各大势力之间斡旋,...
原创 清... 综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短时间被制造出大量工业产品,而过剩的工业产品迫...
原创 宝... 1642年, 荷兰 驱走西班牙后独自占领台湾北部。 公元1661年。 郑成功 率领部队从金门出发,后...
原创 母... 齐国向鲁国发起战争,鲁元公决定派吴起迎战。谁知,吴起却问妻子:“你的母国要攻打鲁国,你可愿助为夫一臂...
原创 抗... 飞夺泸定桥 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泸定桥战役;又叫“飞夺泸定...
原创 李...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渊一统天下,坐上了皇位。俗话说“多个儿子多把刀”,李渊共有四个儿子,...
原创 他...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岁月的变迁换来了多少朝代的更迭,一代王朝的兴衰,只是这历史长河中一条...
原创 秦... 上回讲到晋文公称霸,这次我们来了解另一个大国---秦国争霸的故事。 秦穆公上位后,任命 蹇叔为右庶...
原创 雍... 随着清宫剧的播出,人们对贝勒爷这个称呼肯定不会陌生,在清朝初期,贝勒爷是非常厉害的存在。可是到了清末...
原创 秦...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而亡。由于武王没有子嗣,秦国大位无人继承。惠文后与丞相樗里疾、将军魏冉...
原创 三... 如果三国岁月的开始被标定为黄巾叛乱,很容易看见,战争的界限也是叹为观止的。取自《三国志》的一些数据—...
原创 辛... 首先,曾国藩是没有时间参加的。大清朝廷内爆发辛酉政变的时候,曾国藩正远在江南指挥湘军与太平军死磕,如...
原创 被...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战李信大败而回,损失了七个都尉。 明...
原创 为... 唐玄宗时期的募兵制和节度使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二者的结合又形成了藩镇体制。从根本而言,藩镇体制是安史...
原创 康...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在整个封建历史上,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
原创 韩... 我们都知道,韩国人一直认为中国的传统都是他们的,比如端午节,孔子什么的。这次韩国人发大招,居然说孙悟...
展品翻倍 互动升级!北京焦庄户... 顺义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焦庄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人民利用地道,以...
原创 清...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化而来的一种字体,《辞海》中对其的描述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