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会善待张学良,却对杨虎诚痛下杀手?
迪丽瓦拉
2025-09-03 11:09:17
0

第一,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对国家有贡献,杨虎城则没有。

蒋介石认为张杨的罪行一样严重,但张学良好歹宣布过东北易帜,没有像溥仪一样做日本人的儿皇帝。

如果张学良投靠日本鬼子,像后来伪满洲国一样仗着关东军支持,同国军对抗。以蒋介石当时的实力,是很难收复东北的,哪怕是形式上收复。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对国家民族是有很大贡献的。

虽然918张学良丢了东北,但一码归一码,东北易帜确实是有功的。就这一点,张学良就应该得到较轻的处分。相反,蒋介石认为杨虎城只是陕西土军阀,没看出对国家有什么重大贡献。

第二,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年轻幼稚,杨虎城则沉稳老辣。

蒋介石看得清楚,虽然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主要动手,在华清池抓了老蒋,杀了他几十个卫兵。但是,张学良缺乏足够的军政经验,头脑也比较简单。

真正推动捉蒋大计谋的另有其人,杨虎城的作用比张学良要大。

张学良在晚年也赞同这种观念,说他在年轻时候认为西安事变就是自己一手干的,杨虎城是跟着干,是被他连累才被害了,但现在他不这么想。

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并不是真正的主谋,可以相对较轻处罚,对杨虎城则毫不留情。

第三,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并不完全是为了权势利益,要让他看看此举的结果。

蒋介石认为,张学良虽然要求搞西北联合政府和西北抗日联军,联合张杨和红军三家,在苏联支持下割据一方。

但是,张学良并不完全是为了权势,以及保住东北军。

36岁张学良确实有一些先攘外后安内的思维,认为应该先同日寇决战,再来对付内部的敌人。

所以,在西安事变失败后,张学良深感懊恼,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随后被扣住。

如果张学良仅仅是为了权势,他是没有胆量直接去南京的。

蒋介石就是知道这个小老弟的思维,就不杀他,留着他看看这么做的结果。

其实,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待遇始终是不同的。

张学良是软禁,也就是有一群特务始终看着他,不允许他随便出门,随便会客(会客要得到批准),上街遇到人不许搭腔,随时准备转移软禁地点。

除此以外,张学良软禁的生活条件是非常好的,除了抗战极少数时期,他基本都住在各种别墅中,还有专门的厨师、按摩师、仆人等等,吃喝拉撒也是第一流的,甚至从美国购买可口可乐和各种水果。

特务唯恐张学良长期闲着生病,还特别给他修建网球场,让他运动。

平时张学良可以随意打球、钓鱼、游山玩水,只是到哪里都有一大群特务跟着。

而且,张学良身边是有女人的,两个妻妾轮流陪着他。

然而,软禁终究是软禁。一旦天黑后,特务就直接在张学良卧室门口和窗外站岗,防止他逃走或者有人来救人。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恐怕张学良夫妻之事都必须小声,唯恐被站岗特务听到,这日子过得太憋屈了。

至于杨虎城并不能算是软禁,就是囚禁。

杨虎城虽一度也能和妻子住在监狱外,但条件很差。

沈醉回忆:当时,我在军统机关任总务处长,戴笠时常派我去看囚禁在贵州桐梓县的张学良和在息烽的杨虎城,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也顺便送给他们一点吃的东西。戴笠对张学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较好,因为张同宋子文是儿女亲家。加上张夫人于凤至与赵一荻(即赵四小姐)两人在一九四四年前每年轮流陪张,她们都曾去美国休息,回来总带有不少东西,因而张的生活比较好点。

而杨因蒋介石对他特别仇恨,从来没有外面接济,他自己有一点钱又舍不得用。加上当时法币天天贬值,经手特务揩油,所以生活相当困苦,他想换一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我每次去看他,他总背着看守的特务向我诉苦。我当时哪里会同情他,还不是敷衍一下,叫他忍耐点。就是调整一下,也维持不了几天,又因法币贬值,仍旧是天天缺这少那,使他常为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感到苦恼。

最后蒋介石完全可以也将杨虎城转移到台湾,但下令直接处决。

其实蒋介石的本意早就要杀掉杨虎城,只是从政治上考虑,一直留着。

到了国民政府在大陆崩溃,也就无需考虑什么政治因素。

蒋介石一致认为,如果不是杨虎城搞西安事变,在1937年就把红军消灭在陕北了。

所以,解放战争中国军伤亡171万人,包括死掉的一些蒋介石心腹爱将,这笔账都该算到杨虎城的头上。

一些国军将领也持同样观点,认为别人可以放过,一定要杀掉杨虎城。

蒋介石之所以“善待”张学良,不是因为他和张学良关系好,而是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只是“纨绔子弟”,“兵谏”这种事情张学良没这个脑子,没这个胆量发动,一定是“老奸巨猾”的杨虎城教唆张学良的。

是的,蒋介石之所以“善待”张学良,纯粹是因为蒋介石打心眼里就看不起张学良。

这里我们不讨论张学良个人能力到底是强是谁,我只是说张学良在许多民国军政要人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比如蒋介石就在日记里评价张学良“幼稚”,是一个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的软蛋;无独有偶,胡适也认为张学良的才能和学识都不足以担任重要的职务。

就连日本侵略者石原莞尔都轻蔑的说对付张学良这种人,都不需要真刀,竹刀就够了。

所以,蒋介石一直到死都认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被人煽动的结果,而不是张学良本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而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软禁后,两人有了很多次接触,多次接触下来,张学良“成功”的蒋介石心目中塑造成了一个胆小怕死、浮躁、极其容易改变自己主意的人。

不仅仅蒋介石这么认为,就连西安事变后和张学良接触较多的国民党高官徐永昌都在日记里表示没有想到张学良居然这么幼稚和糊涂。

总而言之,不管是张学良故意的还是这就是张学良真实性格,张学良都成功在蒋介石心目中留下了“阿斗”的形象,这种形象虽然代表着无能和昏庸,但是至少让蒋介石相信了西安事变张学良是受人指使的这一点。

所以蒋介石深恨“带坏了”张学良的杨虎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日本投降之后,约2万名日军与1万妇女一起躲入长白山,随后神秘失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
原创 中... 一件件离奇的尘封往事, 一条条悬疑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剥丝抽茧,展现真像。 中国历史上最...
原创 解... 解放战争打响后,陈毅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作战屡获全胜,对此,毛主席评价几大野战军说,论作战能力“山东第...
原创 挟... 曹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智慧与野心堪称超凡,与此同时,他的残酷和阴险也令人深感畏惧。曹操的策...
原创 真...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
原创 泰... 不丹国王父子两代都是全球最帅国王,其它国王望尘莫及。这年代是看脸的年代,还是长得好看的受欢迎。在中国...
原创 1... 凯夫特的印第安战争在殖民地留下颇为消极的影响,社会发展停滞,民生艰难。1647年,凯夫特被荷兰西印度...
原创 光...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朝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这一事件本身虽不算罕见,但由于皇帝死后...
原创 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式外交”让中国护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开始对我国实行免签政...
原创 清...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划分做出了调整...
原创 大...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
原创 清... 《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
原创 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头的这段诗句,带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与豪情...
原创 欧... 屈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停战,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商讨后续事宜。德方...
原创 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在慈宁宫去世,令人惊奇的是她死后37年,康熙都没有将...
原创 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超级大国的前提条件 启迪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始皇没解决好的问题,被汉武帝解决了...
原创 商... 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皇帝通常使用庙号和谥号来称呼,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原创 “...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
原创 南...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正直、光明磊落,但他在1142年却因被宋高祖以毫无依据的谋反罪名斩首,这一事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