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的寂寞与愁绪。这虽出自一位名妓之笔,但她的才情却远超许多文人墨客,由此可见,尽管青楼女子的身份常常被外界误解,她们当中也不乏才华横溢之人。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青楼女子多被描绘为美丽的容颜与妖娆的身姿,常常在电视剧中以风情万种的形象示人。然而,清朝的老照片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现实,足以颠覆我们对这一群体的认知。那么,清朝的青楼女子到底是怎样的呢?她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谈青楼的起源,必提春秋战国时期的丞相管仲。在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过程中,管仲不仅关注国家大事,还特别关注百姓的疾苦。尽管他自幼贫困,管仲却十分关心社会底层民众的生计,时常深入街头巷尾观察百姓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一些流浪女子生活困窘,衣食难得以维持。对此,管仲感到非常不安。他深知强大的齐国应是百姓安乐的地方,不该有人挨饿受冻。于是,他决定修建一个收容所,专门接纳这些无家可归的女子。
这个收容所一建成,便吸引了大量街头流浪的女子前来求生。随着女子的不断增加,管仲开始担忧养活她们所需的巨大开销,时间久了,负担将变得难以承受。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办法,让这些女子通过展示才艺来养活自己。管仲在收容所的中心建立了一个舞台,每天邀请具有才艺的女子上台表演,观众若要欣赏,需支付一定费用。这样的举措很快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的光临,女子们也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
由于这种赚钱模式迅速见效,逐渐成为齐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产业,甚至在各地盛行开来。管仲将这种集艺与卖笑的场所称为“女闾”,《战国策》中记载:“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这表明当时这一行业的盛况非同小可。尽管最初管仲设立“女闾”只是为了帮助困窘女子度过难关,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人青楼开始出现,逐渐脱离了当初的宗旨。
私营的青楼没有官方的管理和规范,男人们来这里的目的多为寻欢作乐,因此这些场所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一些女子以色侍人,另一些则依旧坚持卖艺而非卖身,随着时间推移,青楼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场所,职能也从最初的“救济”变成了各阶层男人的消遣之地。到了清朝,青楼不再具备庇护功能,取而代之的是成为各阶层男子的娱乐消遣场所。青楼的等级划分也越来越严格,优质的青楼女子地位甚至不亚于一些显赫的家庭,她们背后往往也有强大的势力支持。
当清朝的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时,才让世人得以一窥那些青楼女子的真实面貌。与影视剧中艳丽风情的形象截然不同,清朝老照片中的女子大多数容貌清秀,甚至有些外貌平凡。她们的穿着是典型的清朝宽大服饰,整个人被裹得严严实实,这种服饰不仅与普通百姓无异,也使她们即便有好身材也难以展现。而她们的姿态多是正襟危坐,眼神空洞,面无表情,似乎很难感受到一丝青春的活力。或许,这正是她们从事这份职业的无奈与心酸。
令人疑惑的是,青楼女子作为职业特殊的群体,按理说,她们应当具备出众的容貌和魅力。然而,清朝的照片却表现出她们的容貌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丽。其实,这与她们的身世密切相关。大多数青楼女子来自底层家庭,她们出卖自己的容颜与身体来维持生计。好家境的女子不可能自愿进入青楼,往往只有贫困的家庭才会将女儿卖入青楼,还有些女子因为家道中落,成为官妓,无法摆脱这一命运。对她们来说,走上青楼这条路,常常是出于无奈,而且一旦踏入,几乎难以脱身。即使年老色衰,被遣送离开,她们依然不被世俗所接受,生活仍然举步维艰。
除了卖身为生的娼妓,青楼中还有一些优伶,她们依靠才艺生存,才艺对她们的要求远高于容貌。许多优伶能够歌舞表演、弹琴弄曲,她们的美丽不在外貌上,而是通过才艺来吸引观众。因此,有些青楼女子即使容貌平平,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才艺和智慧获得青楼中的一席之地。
此外,青楼中也不乏才女。例如,才学胜过许多男子的苏小小、上战场的名妓梁红玉、为国家兴亡忧心的柳如是等,她们都是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风尘女子。她们虽然身处风月场所,但拥有出众的气质与才华,甚至超越了许多名门闺秀。正因为如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于青楼,并非仅为寻欢作乐,而是希望能与这些才女共度佳期、吟诗作对。她们的才情远比外貌更加引人注目,容貌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影视剧中的青楼女子,常以美丽的容貌和风姿绰约的形象呈现,仿佛她们的每个微笑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然而,真实的历史与影视剧中的浪漫化描绘大相径庭。现实中的青楼女子多数生活困苦,不得已才走上这条路。她们的冷漠与无表情,或许正是对这一职业的无奈与心酸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