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忠心于所属的王朝,不畏艰险,死而后已。
1912年
大清灭亡之后,清朝的陕西巡抚仍率领清军
攻城略地
,差点让溥仪重建江山,
此事先不论是对是错,其对大清的忠心可谓是矢忠不二。那么这位陕西巡抚是何人?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自清军入关以来,八旗子弟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为大清是满族人的天下,而满族的八旗子弟自然可以享受荣耀的生活,以及名誉地位。
多罗特·升允
出生于清末年间,是满族镶黄旗人,光绪帝在位期间,升允通过科举考中举人,成为了地方的县令。
不过升允的抱负并不只此,他用了15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封疆大使,他的才华与雄略不容小觑。
当时的清廷早已腐朽不堪,升允身为朝中的忠臣,他一直节约开销,把省下来的银钱用到农耕的发展,在朝中升允更是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反对其他朝臣中饱私囊。
哪怕是得罪了慈禧太后,也在所不辞。有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大寿,庆亲王想借此机会大设宴席为慈禧太后祝寿,升允直言不讳地反对此等做法,并且提议不应铺张浪费,对此庆亲王心中留下芥蒂。
虽然升允的反对并未成功,但他刚正不阿的精神流传于坊间,大获民众的赞扬。
晚清时期,西方人打开了大清闭关锁国的大门,大量的洋人和洋玩意涌入国门,他们专横霸道,抢夺土地与金银,让升允痛恨不已。
可是光痛恨是毫无用处的,要将这痛化为力量,既然当时的大清落后于西方,那么就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走出去见识西方到底有多先进。
于是,升允自调任之后,便抓住了机遇出国去接触西方。升允去往西方各地,见识了洋人的世界,终于认识到大清与洋人之间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而后,升云深度了解西方的文化,将他们创新与制度记了下来,他盼望回到大清之后,要用这些学来的东西振兴大清,缩短大清与西方的差距。
后来八国联宣战,把慈禧太后吓得带着光绪帝和一众宫女、太监逃出了紫禁城,去往西安避难。
作为陕西巡抚的升允又一次护驾有功,便借此机会向慈禧太后提议改变大清的现状,没想到在尝试过西方洋人的厉害之处后,慈禧太后十分赞同升允的提议。
升允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于是着手先在陕西开办学堂,不仅提议农业的创新试田,还提高了农作物的发展。一时间,西北地区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可惜的是,“英雄生不逢时”,清朝在晚年期间逐渐地走向灭亡之路,尽管升允再有多少雄心壮志,也无力拯救大清的气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重新任命升允为陕西巡抚,他立即整顿队伍,誓死要将陕西境内的叛乱给压制住。
升允的想法是想把西安拿下,然后将皇帝接回西安,再重新建立起大清的王朝。
奈何在升允快要拿下城池之时,紫禁城里却传来了溥仪退位的消息,而大清王朝也在1912年2月12日正式灭亡。
得知噩耗的升允还在打仗,他听后泣不成声,大声地对着天空呼喊:
“
老臣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
此等忠臣对大清的执念,可歌可泣。
且不说升允的做法是对是错,但他对大清的忠心值得让人尊敬,或许现代人看待升允是个顽固的臣子,但在当时古代传统的思想下,升允的确是大清当之无愧的忠臣。对此,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