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说:赤壁那场大战,让天下变成了三个国家鼎立的局面。
说真的,赤壁大战过后,曹操似乎彻底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希望。
直到71年漫长岁月过去,司马家族总算是统一了天下!
这场战争,没想到让国家统一的大业硬生生延后了七十多年!
赤壁大战时,曹操到底亏了多惨?为啥这一仗败了,得等七十年才能缓过来?
【四连击】
赤壁之战时,曹操连续四次吃了大败仗。
208年冬天,曹操带着大批军队往南进发,打算一下子打败孙权和刘备。
但是,没过多久,曹操就连着碰到了四次大麻烦!
赤壁水上打仗时,一开始吃了败仗,后来双方就僵住了。
曹操的先锋队伍没多久就在赤壁碰上了周瑜的大军。
曹操的水军在跟周瑜对战时不是对手,第一仗就打了败仗,没办法,曹操只能带着军队撤回到北岸,两边就这么僵住了。
史书上没写这场战斗中曹军到底死了多少人,但因为是正面硬碰硬的打,双方损失应该差不多,所以这仗打下来,曹操主要是气势上被打压了,实际上的损失没有到伤大筋动大骨的地步。
2、乌林那边的水战和陆战:好多人被烧死或者淹死。
紧接着,就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操大军在赤壁被火攻”的故事了。
黄盖假装投降,开着十艘大战船,船上堆满了柴火和鱼油。等船靠近北方的敌军船只后,他就点火烧船,黑烟滚滚遮住天空,北军的船只都被烧毁了,火苗还蔓延到了岸上的营地。
紧接着,周瑜带着一队装备轻便的精兵,紧跟在黄盖的船队后面,敲鼓呐喊往前冲;同时,刘备也带着陆军从北岸向曹军发起了进攻。
曹军被偷袭后,营地乱成一团,根本没法好好反抗,很多人和马被烧死淹死,最后只能大败而逃。
大家常说的“火烧赤壁”,讲的就是这场大战。就好像一下子,曹操的船队就被烧得干干净净,啥也不剩了。
但是,说真的,我们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来说明曹军到底死了多少人,只是大概地说了下“被烧死和淹死的人很多”。(这句话可以在《三国志·黄盖传》里找到)
3、华容道的追捕战斗:死了很多人,船只也全都被烧光了。
紧接着,曹操的军队只好往后退,想重新安排一下队形。但孙刘联军哪会给他们这个机会,立马就追了上去。
曹军逃到华容道时,路不好走,曹操就让体弱的士兵背着草去铺路。但这些铺路的士兵经常被急着逃跑的人马踩到泥里,结果“死了好多人”。(《三国志.武帝纪》里提到的《山阳公载记》记录的)
与此同时,曹军的战舰顺着长江往上开,等开到巴丘那里,疫情就变得愈发厉害了。
可能是怕敌军抢走船只,曹军就在湖中间的小岛上,一把火把剩下的船都给烧了!(这事记录在《三国志.郭嘉传》里,还引得曹操感慨说:“要是郭奉孝还活着,我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
在撤退的路上,粮食不够吃了,士兵们饿得慌,又碰上传染病,结果大部分人都没能活下来。(《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尽管史书没有直接说明这个阶段到底损失了多少,但是,“死了很多人”、“船只全烧光”这些事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说不定是整场战斗中死伤最惨重的时候。
说到底,饿肚子和瘟疫带来的危害,往往比武器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
4、说说江陵那场大战。
最后,咱们说说战役的第二部分,就是孙刘两军一起攻打江陵的那场大战。
虽然不少人觉得江陵之战是赤壁之战后另一场单独的仗,但其实,很多专业的战争历史书,像解放军出版社的《中国军事通史》,都把江陵之战看作是赤壁之战的延续,也就是赤壁大战后的追击阶段。
这场仗,曹仁在江陵防守,孙刘联军一起攻打他。打了一年,曹仁最终从江陵撤退了。
尽管史书上说周瑜把曹仁的军队打得“伤亡惨重”,但这场仗其实是曹军在城里死守,曹仁的军队最后还自己撤走了,没被全歼。所以,曹军的损失可能并不比孙刘联军少多少。
不过,这场仗打完,曹军就被赶出了长江流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他们吃了个大亏。
另外,就在江陵之战进行的时候,孙权去攻打合肥,张昭去攻打当涂,他们也想要反击,可结果都没打赢,曹军也没什么大损失,所以这事儿咱们就不细说了。
【损失兵力】
这场战斗,关于曹军伤亡的具体数字,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给出明确的记录。
史书上写着“死了很多人”、“大半的人都死了”,这说明损失肯定不小。不过,咱们也没必要太钻牛角尖,非要去算清楚这个“大半的人死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率超过了50%什么的。
不过,有两件事咱们是可以确定的。
曹操的主力部队基本上没啥大损失。
曹操军队的主力是那些在北方战场横冲直撞的步兵和骑兵,但赤壁之战却是在江河之上展开的一场大战。
所以,曹操手下那些厉害的步兵和骑兵,很多都没打这场仗。
那时候,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还有路昭和冯楷这七支部队,被安排在汝颍和淮水那一带。
曹洪和乐进在襄阳把守着,而徐晃则守在樊城。这段时间里,乐进和徐晃忙着对付襄樊周边那些不听话的小地方势力,要么打败他们,要么劝他们投降。
荆州那边投降过来的将领文聘,当上了江夏太守,他带着手下的北方士兵,在石阳,就是沔水流进长江的地方驻扎,同样没有加入这场战斗。
这么看来,曹操手下那些打仗最厉害的将军和他们的军队,都没去赤壁那一仗。所以说,曹操的主力部队,其实没受到啥大伤害。
2、曹操真的是没本事再发动渡江打仗了。
不过,这场仗打下来,曹军那边,所有的出战船只不是被烧光了,就是自己给烧没了。
这样一来,曹军就没了跟孙刘联军抢长江控制权的能力,再也掌握不了制江权了。
就像曹丕后来感慨的那样,“魏国就算有成千上万的勇猛骑兵,也没地方使啊”,尽管有了那么强大的步兵和骑兵部队,可就是没法渡过长江打败孙权和刘备。
【损失地盘:荆州丢失五郡,退出长江流域】
曹操在赤壁打了败仗后,派曹仁去守住江陵。
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因为:只要江陵这些地方以及长江边还在他们手里,曹操的军队就能再次建立水上部队,并且利用上游的优势,再次发动攻击。
不过,孙刘联军一反击,曹操不仅被逼得从江陵、夷陵这些南郡地方撤退,还丢掉了长江南边的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个郡。
这样一来,曹操就完全放弃了长江以及长江以南的地盘!
赤壁大战前夕,张昭他们跟孙权说,要是投降曹操吧,理由是:咱们靠长江天险挡曹操,可现在曹操也跟我们一样,能利用这长江了。
不过,曹操一离开长江流域,长江的天险就全都落到了孙刘手里,这样一来,孙刘对抗曹操的底气又更足了!
这说明了两个事儿。
1、曹操虽然家底挺厚实,但想再组建一支能和江东水军抗衡的水师,怕是难了。
现今,你想在远离海洋的内陆江河边上建起海军,那是不现实的;就跟古时候一样,也别想在玄武池这类水域练出一支能称霸长江的水上部队!
之后,曹操和曹丕都在谯这些地方训练过水兵,不过,不论是人数还是船只大小,他们都没法与江东的军队抗衡,去掌控江面的主导权了!
要是北方的力量想再次回来抢长江的控制权,那他们得先拿下四川那边,然后才能造大船往东打过去!
2、没能抓住适应长江一带天气条件的机会。
赤壁大战还没开打,周瑜就提了醒:带着中原的大军跑到这么远的水乡来,他们肯定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到时候肯定会生病。
之后,司马昭打定主意要先攻打蜀汉再收拾东吴,他说:要是先去打东吴,部队很可能会染上大病。
这是因为:对古人而言,长江流域的气候、水流情况,甚至微生物环境,都跟北方大不一样。
北方的士兵们“长途跋涉到水乡,不适应那里的环境,肯定会生病”,这样一来,他们的战斗能力就变弱了,还怎么打仗啊?
要是说赤壁大战那会儿,曹操的军队就像是“用又累又病的士兵,去带一群心里不踏实的队伍(就是刘表投降过来的兵)”,要是动作慢点,说不定还能让这些“心里不踏实的人”变得踏实。但赤壁大战结束后,曹军撤出了长江流域,连这些“心里不踏实的人”都没了,还咋打仗呢?
因此,赤壁大战过后,曹操不仅没了攻打长江流域敌人的大军实力,而且,因为他完全离开了长江流域,再想重建这样的实力也变得异常艰难了!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想重新建立这个强大的战略队伍,得先拿下巴蜀地区才行···
【对手的迅速变化,鼎足之势渐成】
很重要的一点是,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和刘备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1、刘大爷,就是那位刘备。
赤壁大战前夕,刘备在长坂坡吃了大败仗,差点就玩儿完了。
鲁肃第一次见到刘备时,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刘备的兵马连一个校尉的兵力都比不上,看起来像是打算远远逃跑”。
那时候的刘备,虽说还有关羽的水军和刘琦站在他这边,但实际上已经是“心灰意冷,打算逃跑”了,琢磨着要去偏远的交州找吴巨避难呢。
要是去投奔吴巨,那就等于说“不玩了”,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这场大赛。
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占领了荆南四个地方,接着在孙权的帮忙下,他又占据了南郡,这样他就有了和其他人平分天下的本钱!
2、东吴的当家人孙权。
赤壁大战前夕,要是说刘备心里有想法但手上没劲儿,那孙权就是手上劲儿足可心里却犯嘀咕!
早在孙策掌权那会儿,孙家就已经占领了江东地区,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心,又有许多有才能的人愿意为他们效力,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和曹操对抗的基本实力。
可是,江东这边心里没底:毕竟,以前还没哪个势力能靠着长江挡住中原大军,用吴越那点人马去对抗整个中原的军队!
所以,在赤壁大战之前,孙权还没在江东树立起威信,大家心里都没底,觉得自己没法独立对抗曹操。
孙策对张昭说,让他帮忙辅佐孙权时交代:要是真混不下去了,在江东站不住脚,那你就带着大伙儿慢慢往北边撤退!
在赤壁大战打响前,江东的大臣们多数都想投降,只有周瑜、鲁肃这几个少数人死活要打仗!
赤壁大战的赢,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用吴越的兵力对抗中原军队”和“靠着长江天险建国”是可行的。这让孙权不光有了守住江东的底气,还让他一时间产生了攻打北方的壮志!
赤壁大战前夕,刘备心里想跟曹操对着干,可手里没底;孙权呢,手里有牌能跟曹操抗衡,可心里却又拿不定主意。
现在,原本没底子的也有了根基,没下定决心的也铁了心,曹操这下可遇上大难题了。
【“中间地带”的变化】
那时候,除了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大势力,还有很多“中立区域”:比如马腾和韩遂等人控制着关中地区,刘璋掌握着西川,而张鲁则盘踞在汉中。
因为曹操掌控了皇帝,借皇帝之名号令四方,所以这些势力虽然还是各自为政或者半独立,但在政治上却偏向曹操,有的甚至直接靠上了曹操这棵大树。
这些团伙都只占着小块地盘,成不了大器,曹操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来,稳稳当当地收拾他们。
不过,赤壁之战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让整个局面都翻了个样!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四川的刘璋。
要是诸葛亮在隆中那会儿提起来,益州的情况就是“刘璋太无能,有本事的人都盼着有个好领导呢”。
赤壁大战前夕,刘璋老想跟曹操套近乎,不光派了好几次使者表达友好,还给曹操送去了士兵帮忙打仗,明摆着是想投靠曹操那边了。
不过,一来曹操对张松不够重视,二来赤壁之战后曹操离开了长江流域,不再和刘璋的地盘相邻,所以,刘璋集团里那些“有头脑的人”就开始倒向了孙刘那边。
周瑜攻下夷陵后,峡口的将领就向周瑜投降了,这让益州那边有段时间动了想迎接孙权的心思。
后来,刘璋跟刘备走得很近,开始站在刘备这一边了!
其实啊,刘备攻打西川之前,刘璋早就和孙刘两家结盟啦!
接下来要说的是汉中的张鲁。
汉中的张鲁,在巴汉地区掌权了三十年,一直占据着一方地盘。
本来,张鲁是听从朝廷安排,当了官的,算是朝廷的人。
不过,由于长时间占地为王,弟弟张卫,就是那位后来不同意张鲁投降曹操的人,还有大家伙儿,心里都想着要继续这么割据下去,他们还曾一度劝说张鲁自称汉宁王呢。
可以这么说,张鲁心里其实挺向着曹操的,不过他手下那些人,大多都想自己占地为王,呼声可不小。
以前,因为张鲁的地盘偏远,曹操没空管他,只是用些政治手段来稳住他。
不过,当曹操跟孙刘两方争抢起那个“中间地方”时,他也只能动手去打张鲁了!
然后,就轮到关中地区的那些军阀们了。
起初,像马腾、韩遂这样的关中地方大佬,都已经臣服于曹操掌控下的东汉朝廷,还在袁绍和曹操打架那会儿站队支持了曹操。赤壁大战爆发前,马腾也跑到朝廷里当官,归顺了朝廷管理。
不过,由于大家都想抢占地盘,所以当曹操打算攻打张鲁时,关中的军阀们觉得这是曹操想“借道打别人,顺道灭自己”的诡计,于是他们就明目张胆地跟曹操对着干了!
这样一来,曹操只好动手攻打关陇地区了!
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因为“劫持皇帝号令各路诸侯”的政治手段,让他在“中间区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抢先一步掌控了局势。
然而,赤壁之战一打完,因为孙刘两方对“那片中间区域”的争夺变得紧张,曹操就不得不赶紧行动起来,决定用武力手段来处理这些麻烦。
这样一来,曹操在“中间地区”的政治主导权差不多没了,只好跟孙刘两家争抢起“中间地区”的控制权。
在刘备争抢荆州、曹操占据中原的较量里,秦岭又变成了一道把两边隔开的关键天然防线!
最后,刘备先拿下了西川,紧接着又攻占了汉中。
孙权没能成功进入川地,不过他倒是把交州给拿下了。
这样一来,孙刘两家在分完了那个“中间地方”后,实力又涨了不少,三国鼎立的局面就算定下来了!
简单来说,赤壁那一仗,曹操虽然吃了不小的亏,但他的主力部队其实还保留着大部分实力。
不过,曹操没了战船和水军部队,就等于失去了在长江上争霸的本事!
曹操被孙刘联军赶出长江流域后,就没法再建立起能跟他们在江上较劲的力量了!
现在,要是曹操想再次掌控长江的主导权,他就得去占领那时还算是“过渡区域”的西部地方。
不过,因为现在孙刘两边暂时没有危险,而且实力增强了,有了跟曹操较量的底气和本钱,所以他们也开始积极抢占那个“中间地方”。
孙刘两方也在抢着拿“中间那块地方”,所以曹操只能赶紧加快脚步,没空慢慢用他之前的政治手段,转而开始比拼武力了!
在抢夺那个“中间区域”时,又有一个重要的阻挡地带站出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那就是:秦岭!
最后,一番争斗下来,曹操占领了关陇地区,刘备拿到了益州,孙权则控制了交州。
三方对立的局面已经稳定下来了!
虽说实力才是硬道理,不过,就算像曹操那样强大,也离不开好运气的帮忙。
赤壁大战前夕,特别是曹操让刘琮投降后,那阵子形势对他特别有利。
可惜啊,曹操错过了那个好机会。
这样一来,虽说没受啥大伤,但错失了一统天下的绝佳机会,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