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持续接收类似的文章,并在未来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将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土老帽
编辑|t
在3000年悠久的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国家也不得不承认。然而,到了近代,为什么中国却陷入了落后的困境,并且遭受屈辱与外力侵扰呢?
答案的关键在于,中国未能经历工业革命,而西方国家则成功实现了这一历史性飞跃。工业革命不仅使西方迅速崛起,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们对中国的压迫。
那么,曾经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没有迎来工业革命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反面思考,即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出现在西方,尤其是最早出现在英国。以下从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工业革命的出现并非凭空产生,它首先依赖于一种制度保障。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促进工业革命的诞生呢?
欧洲的土地面积为1016万平方公里,略多于中国,而人口约为7亿,约为中国的一半。从面积和人口角度来看,欧洲与中国在数量上相差无几,但欧洲却拥有44个国家。
在历史上,欧洲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一现象与欧洲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被海洋与山脉隔开的欧洲,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即便是曾经强大的罗马帝国,也未能征服北欧等地。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虽然多次分裂,但每次都能最终合并,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欧洲与中国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模式,这也导致了两者在社会政治格局上的根本差异。
在欧洲,多个封建王国相互并立,各国国王的统治都受到国内封建领主的制约,形成了一种权力的制衡体系。而教会在欧洲的政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对国王的权力构成制约。
这种多元权力相互制衡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提供了空间。反观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起,就始终推行中央集权体制,这种集权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中国的制度几乎没有变化,且长期实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这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
欧洲的多国竞争局面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推动力。西班牙、荷兰和葡萄牙等国最早崛起,并通过大航海掠夺了大量财富,征服了广阔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为欧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相对而言,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它在历史上保持了较为封闭的状态。西部被高原隔绝,东部被大海环绕。尽管中国周边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其长期落后,基本不构成威胁。若要谈到竞争,主要是中国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中国修筑了长城,并实行海禁政策。这些做法虽然有效阻挡外敌,却也加剧了中国的封闭与集权,而封闭与集权的体制不可能孕育出资本主义。
欧洲位于高纬度地区,土地稀缺、粮食不足,促使各国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以此向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换取粮食资源。这种需求促进了重商主义的兴起。商业和工业的紧密关系使得资本主义得以萌芽,进而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手工业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尽管这些手工业与现代工业无法比拟,但已经脱离了原始的手工模式,开始利用自然力推动生产。例如,英国广泛使用水力驱动磨面和锯木材。
这种从手工业到水力驱动的进步,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技术积累也在不断增加,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大航海不仅具有政治意义,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际上,明朝时期中国也进行过类似的大航海,那便是郑和七下西洋。然而,郑和的航海与西方国家的航海有很大不同。西方的航海主要是为了掠夺,而郑和的航海则是为了进行外交和贸易,并没有大规模的资源掠夺。郑和的船队更多承担了文明使者的职责,其航海目的也更多偏向政治而非经济。
郑和的航海虽然展现了中国的远航能力,但由于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动机,中国的航海事业并未持续发展。郑和之后,明朝实施了更加严苛的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一个封闭的国家是无法产生工业革命的。
总的来说,西方的制度与经济环境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而技术突破只是推向革命的最后一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便是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生产,还加速了运输,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欧洲已经积累了充分的技术准备。英国在水力利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早期的磨坊和锯木场便利用水力驱动。水力的应用依赖于一套机械装置,通过这种装置将水力转化为机械动力,这种设备奠定了工业革命所需的机械基础。
当时的欧洲对煤炭需求巨大,而运输煤炭主要依靠马车。为了解决道路损坏问题,欧洲人发明了木材轨道,后来改为铁轨,这成为最早的铁路。尽管最初行驶在铁轨上的仍是马车,但运输效率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比之下,中国当时依然停留在手工时代。虽然磨面时使用了简单的工具,运输上也依赖人力和马车,然而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经济。中国的手工业与西方相比,差距巨大。
欧洲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为蒸汽机的出现创造了土壤。瓦特的发明并非偶然,他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和科学素养,且曾从事仪表修理工作,这为他最终的发明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与之对比,当时的中国虽然也可能有类似瓦特的人才,但由于集权体制的压制,科学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民间技艺受到束缚,创新和发明的空间十分狭窄。即便出现了类似蒸汽机的发明,也无法在封闭的体制内得到应用。
因此,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中国未能经历这一过程,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终于完成了迟到的工业化,并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找回了曾经失去的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