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唐末年,石敬瑭向契丹称儿,割让“幽云十六州”,致使中原无险可守,中原汉族之后遭受了四百多年的北方外族的统治。
而这一决策背后的主谋是当时石敬瑭的幕僚,洛阳人桑维翰。
明末清初,女真再次入侵中原,洪承畴、吴三桂叛降,引清军入关,中原再遭北方外族统治近三百年。
当时的思想家王夫之斥责桑维翰丧失民族气节,为“万世之罪人”,以借古讽今。
然而,桑维翰作为灭唐兴晋的关键人物,却开创了后晋兴盛的最高峰。
欧阳修在其《新五代史》中称“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桑维翰是如何做到的?
01脸长身短的王佐之才
桑维翰,字国侨,洛阳人,出生时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他的父亲在河南尹张全义手下做客将。
桑维翰长得身材矮小,脸却又宽又长,别人都觉得他丑,他却以此为奇,常常照着镜子对自己说:
“身高七尺的人,哪比得上脸长一尺的我!”
因此慷慨激昂,发奋读书,立志将来要做王佐之才。
桑维翰参加进士考试时,已经是后唐的同光年间,主考官讨厌他的姓氏,因为“桑”和“丧”发音相同。
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便铸了一个铁台砚拿给这人说:
“如果这个砚台用坏了,就改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桑维翰考中了进士,六年后,被石敬瑭召入幕府,任职掌书记。
这一年,桑维翰28岁。
02劝说契丹支持后晋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石敬瑭受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猜忌,受命移镇。
桑维翰建议石敬瑭以父礼侍奉契丹,并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契丹为外援,起兵反叛。
期间,耶律德光受到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的威逼利诱,想要放弃支持石敬瑭。
桑维翰于是面见耶律德光,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早晚跪在帐前,陈说利害,劝说耶律德光收回了成命。
参考:五代时期想投降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并不止石敬瑭一人
事后,耶律德光对石敬瑭说:“桑维翰对你很忠诚,应该让他做宰相。”
03后晋建国
这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植下建立后晋,改元“天福”,时年39岁的桑维翰被任为宰相兼任枢密使。
当时拜相的还有前朝宰相,自号“长乐老”的冯道,以及翰林学士李崧。
后晋建国之初,国内并不安定,各藩镇心怀各异,百姓生活穷困,而契丹没完没了地各种索求。
桑维翰一方面劝说后晋帝放弃前怨,诚心诚意地安抚各地藩镇,一方面勤务农桑,通畅商贸,以提升国家经济,同时,整饬军队,加强训练、完善国家军事力量。
最重要的是用谦卑的言词和丰厚的献礼来结好契丹,从而为国家赢得宝贵的发展时机。
04范延光叛乱
魏博节度使范延光早年卑微时,有术士为其占卜,预言他将来必为将相。后来范延光逐渐显贵,历经后唐几朝,都担任节度使。
一日,范延光梦见有一条大蛇从自己的肚脐眼进入腹中,进到一半后才把它拉出去丢开,术士告诉范延光这是帝王君主的预兆,范延光从此逐渐萌生非份窃位之想。
后晋建国后,范延光聚集兵马、治理军务,又把他管辖下的刺史全部召集到魏州,企图作乱造反。
桑维翰看出端倪之后,建议石敬瑭从洛阳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汴州距离魏州更近,一旦魏州有变,可以更快地镇压叛乱。
天福二年(937年)六月,范延光果然起兵,夺取了河中和洛阳,石敬瑭三子河中节度使石重信以及次子东宫留守石重义都被杀死。
当时京都汴州百官震惊,惶恐不安,只有桑维翰神色自若,和往常一样处理政务,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石敬瑭派当年晋安寨投降的杨光远率军平叛,杨光远来到魏州,部下想趁乱推举其为君主,上演当年明宗李嗣源兵变夺位的故事。
参考:五代史上第一个通过兵变黄袍加身的皇帝,比赵匡胤还早三十年
杨光远却拒绝道:
“天子岂是你们这帮人能摆弄的东西!当年我晋安寨投降是迫于无奈,现在这样作,那就真是反贼了。”
第二年,杨光远平定了叛乱,成为魏博节度使,范延光后来也被杨光远杀死。
05桑维翰被贬
杨光远平灭了范延光叛乱,居功自傲,因手握重兵,连后晋帝也不放在眼里,石敬瑭十分顾虑。
桑维翰建议石敬瑭将杨光远加官太尉,西京洛阳留守,兼河阳节度使,以分散其兵力。后来,又晋封杨光远为东平王,调任为青州(今山东青州)节度使,远离了京都。
杨光远对此十分不满,蓄养私人武装一千多人,有了反叛的想法,并对桑维翰十分怨恨。
当时桑维翰掌握朝政中枢,大权在握,前朝老臣都对他十分惧怕,趋炎附势,风影贿赂之人比比皆是。
桑维翰也不顾及,府门大开,广收贿赂,还在东都洛阳和京都开封营建宅邸市铺,官商通吃,积累了大量财富。
杨光远于是上奏弹劾桑维翰背公徇私,与百姓争利。
石敬瑭迫于压力,只好罢免了桑维翰的枢密使之职,调任泰宁(今山东兖州)节度使。
06耶律德光的压力
耶律德光自得到幽云十六州后,以皇都为上京,改名为“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
耶律德光继承了父亲耶律阿保机的遗志,把幽州打造成为进一步南下中原的基地,任用汉臣赵思温为幽州留守。
赵思温的儿子赵延照在后晋担任为祁州(河北省保定)刺史,赵思温暗中让儿子秘密进言石敬瑭,请求把幽州内附于后晋。
石敬瑭惧怕契丹,没有答应,赵延照后来也投靠了契丹。
当时,契丹国内实行奴隶制统治,十分残酷,居住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受不了契丹的奴役,南下内迁到了后晋的并州(今山西太原)、和镇州(今河北正定)一带。
耶律德光知道后十分生气,石敬瑭便立刻派军将吐谷浑人驱回塞北旧地。
07安重荣抗击契丹
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安重荣一直担心契丹的强大,于是秘密与南下的吐谷浑联合,计划联合抗击契丹。
天福六年(941年)六月,安重荣上表联合吐谷浑等部共击契丹,并传书各藩镇,决心与契丹决战,石敬瑭此时也对侍奉契丹感到厌烦,看表后,犹豫不决。
安重荣出身行伍,性情率直,最初担任北方边境的巡边指挥使,石敬瑭太原起兵,安重荣率兵千里投奔,后晋建国后,被任命为河北重要的藩镇成德军节度使。
现在的安重荣倚仗自己手握强兵,又占据重镇,十分自负,常常对人们说:
“现在的天子,只有兵强马壮就可以当。”
08桑维翰的治国策略
桑维翰此时虽然出镇泰宁,但一直观察朝中的一举一动。
桑维翰料到安重荣心有反意,又担心石敬瑭难以拒绝安重荣的请求,便秘密上奏后晋帝说:
“陛下免除晋阳之难而领有天下,都是契丹的功绩,切不可亏负于他。
我观察契丹数年以来,兵强马壮,不断吞并四邻,他的君主智勇过人,朝野和睦,国家强盛,又没有天灾,这样的民族是不可以把他视为敌人的。
安重荣依仗自己勇猛强悍,轻视敌人,吐谷浑不过是想借我们的手来报仇,这将对国家不利,万不可听从他们。
现在,天下刚刚稍有安定,国力疲弱,府库空虚,百姓生活困顿,怎么可以再妄作举动呢!
契丹与我国恩义不浅,彼此对信守誓约都很重视,一旦双方开战,即使战胜,后患也会更加麻烦;万一失败,就彻底完了。
现在人们认为对契丹每年进贡,还要对他们卑躬屈膝,十分屈辱,殊不知如果战争再起,将灾祸不断,财力匮乏,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而且一旦用兵,那些武将功臣有过分要求,也只能姑息迁就,边藩远郡也会骄横跋扈,不听诏令,到时,屈辱哪个更大呢!
我希望陛下训劝农耕,习练军战,养备兵众,与民休息,等到国家没有内忧,民众有了馀力,然后看形势而动,才能动必有成。”
桑维翰的奏疏分析了天下时局,明确了晋国的发展方向,并说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后晋帝石敬瑭看了奏书后,茅舍顿开。
下诏劝说安重荣不要轻举妄动,又任命刘知远为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以防止安重荣叛乱。
刘知远来到太原后,派遣他的心腹将领郭威去劝说恐吓吐谷浑人,于是,吐谷浑人离开了安重荣,依附了刘知远。
刘知远趁机上表契丹酋长为大同节度使,将吐谷浑的精锐骑兵归于自己麾下,刘知远的兵力从此强盛,而安重荣的势力却大为减弱。
年底,安重荣依然起兵反叛,石敬瑭派自己的妹婿外戚杜重威率军征讨,仅一个月就被平定,杜重威也因此替代了安重荣,担任了成德节度使。
石敬瑭砍下安重荣的头送与契丹,这才平息了契丹的怒火。
桑维翰也因此加官特进(散官,地位同三公),封开国公。
09石敬瑭去世
石敬瑭自登基以来,对待契丹十分恭谨,上表称臣,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每当契丹使者来到后晋,石敬瑭都在别殿拜接契丹的诏书和敕令。
后晋除了每年约定进贡契丹的金帛三十万之外,对于述律太后、元帅太子、各藩王,宰相韩延徽、以及赵延寿等诸大臣都有馈赠。
契丹人骄横跋扈,稍有不如意,便来责备、索取,石敬瑭往往用谦卑的语言道歉、谢罪。
反观晋朝的使者到了契丹,契丹多出言不逊,使者回朝后,向后晋帝报告,朝廷内外都感到耻辱。
不过,石敬瑭始终坚持桑维翰讨好契丹的国策,卑恭对待契丹,从来没有怠慢过,因此,石敬瑭在位时期,后晋和契丹双方相安无事,国内相对安定,国力逐渐得以恢复。
但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既要安抚国内的反对势力,又始终要对契丹俯首帖耳,常常因此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最终忧郁成疾。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去世,时年51岁,在位七年。
10托孤冯道
石敬瑭病危之时,托孤宰相冯道,希望扶立自己的幼子石重睿为主。
石敬瑭一生有六个儿子,之前五个都死了,幼子石重睿当时只有五岁。
然而,石敬瑭去世后,冯道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谋议,拥立石敬瑭的养子。
时年29岁的齐王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
之前,石敬瑭曾下诏召刘知远入朝辅政,但齐王石重贵把圣旨压下不发,刘知远从此与齐王结怨。
而且,冯道早年推荐了石敬瑭的妹婿杜重威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取代刘知远。
刘知远因此也与冯道不睦,这可能导致了刘知远最终被排挤出朝。
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景延广因拥立有功拜相,同时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深得出帝信任。
桑维翰这时也被召回朝中拜为侍中,他依旧想继续讨好契丹的国策,但这时朝中的主战派已经战了上风。
疲弱的后晋面临极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