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平之战时,秦国和赵国打得两败俱伤,为何楚国不趁机攻打秦国?
迪丽瓦拉
2025-09-04 10:05:26
0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激战,最终赵军惨败,秦军也付出巨大代价。这一年,是战国战局的重要转折点。此时的南方,楚国幅员辽阔,兵源充足,看似有能力趁虚而入,削弱秦国。然而,楚国却并未采取行动,只在后期象征性出兵救赵。为何楚国在最有可能改变格局的节点,选择按兵不动?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起初由赵国名将廉颇领军,他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使得秦军久攻不下。然而赵王受谗信谤,换上赵括统帅。赵括虽通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一味求战。秦国趁机调换统帅,由“人屠”白起接替王龁,采取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法,最终导致赵军四十余万人被坑杀,史称“长平之坑”。

秦军虽胜,但自身也伤亡不轻。据史书记载,秦军也死伤二十余万。战后白起原拟乘胜攻占赵都邯郸,但丞相范雎担心白起功高震主,向秦王进言搁置进攻,转而接受赵国求和。

秦王听信范雎之计,暂缓攻势。数月后又悔意渐浓,再度命军攻赵,奈何白起以“时机已过”为由拒绝出征,秦军由他人统领,围邯郸两年无果,折兵十万。这场接续战,使得秦赵两国皆疲,边疆力量近乎耗尽。

就在此时,南方的楚国本应有机会出击,为何最终只是象征性出兵救援赵国而非主动伐秦?原因要从多个层面剖析,最关键的是楚国对秦的深重心理阴影和日渐衰退的国家实力。

一、屡战屡败,楚国对秦国产生深刻心理恐惧

早在长平之战前,秦楚之间已有多次交锋,而楚国屡战屡败。尤其是秦将白起,对楚军的打击尤为致命。

《战国策》记载:“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这是公元前312年,楚军在丹阳被秦军打得大败,主帅屈匄被俘。楚怀王震怒,动员全国兵力再战,结果在蓝田再次溃败。

更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78年,白起亲率秦军攻破楚都郢,焚毁王陵,震撼全国。《史记·白起传》载:“白起遂拔郢,焚王陵,东击夷陵,楚大骇,遂迁都陈。”这是楚国历史上极为耻辱的一幕,不仅国都被破,先王陵墓被毁,连宗庙祭祀也不得不迁往新都。

接连的惨败在楚国朝野上下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国君、将领乃至百姓对秦的畏惧已深入骨髓。这种长期积压的心理阴影,让楚国在面对秦国时极度谨慎,不敢轻举妄动。

上图_ 商鞅变法

二、楚国国力日衰,难以发动对秦全面战争

从制度和国力看,楚国已远不如秦。早年楚国曾进行改革,吴起担任令尹大刀阔斧变法,但吴起被杀后改革失败,贵族复权,国家逐渐回到旧式权贵主导的格局。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通过废井田、设郡县、行军功爵,成功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使国家步入高效运作轨道。

白起之所以屡次得胜,不仅在于其指挥才能,更在于秦军制度先进,兵员训练有素,而楚军则多由地方贵族带兵,纪律松散,效率低下。

上图_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此外,在长平之战前后,楚国正处于王权更替、政局不稳之际。楚怀王中计被扣武关,死于秦国,使楚国元气大伤。其子顷襄王即位后,政局更显混乱,朝中诸侯争权夺利,朝政腐败。史载顷襄王“好声色犬马,疏于政事”,而其母子兰专权误国,内政败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秦赵两国疲惫不堪,楚国也根本无力发动一场战略性的北伐战争。更何况,一旦出兵不利,极可能招致秦军报复,其后果楚国不堪承受。

三、楚国在邯郸之战中的被动与勉强出兵

上图_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版图

当秦军再次围困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派平原君联合各国求援。平原君到楚国请求出兵,楚考烈王态度模糊,迟迟不表态。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了毛遂对楚王慷慨陈词的情景。他指出:“白起小竖子耳,三战而辱王先人,是楚百世之仇。今不出兵,是忘国耻也!”毛遂言辞恳切,并使出激将法,才让楚王终于答应出兵十万,但态度依旧敷衍迟疑。

上图_ 昭阳 (战国时期楚国令尹)

此时的楚国,出兵救赵只是迫于舆论与外交压力,实则心有余悸,对秦依旧畏惧不已。

四、楚国朝政混乱,将领平庸,缺乏统一战略意识

楚国后期的将领与政务安排也反映出其体制混乱、指挥松弛的状况。

如昭阳领军攻齐之事,原为楚国扩张良机,却因秦国说客陈轸几句激将便草草收兵。陈轸以“无功可加”之语劝退昭阳,昭阳竟然信以为真,自废战机。这反映出楚军将领素质不高,缺乏远见和决断力。

不仅将领失格,君主更难堪大任。楚考烈王年少登基,无实权;政事被外戚子兰把持,宫廷斗争激烈。朝廷缺乏稳定战略方向,使得对外政策多有反复。即便有良机,也无力把握。

五、秦国的威慑力使各国缄口不言

长平之后,秦军尽管疲敝,威名却达巅峰。其手段之残酷、战力之强悍,让各国不寒而栗。

魏国信陵君借兵救赵亦是暗中进行,非魏王所允。这说明在当时,连魏国这样的列强都不敢公然与秦为敌。

楚国虽疆域广大,却缺乏秦国那种强大统治力和战斗力。面对此情此景,不战或许并非懦弱,而是务实的保命之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普... 普鲁士和德国常常让人联想到其庞大的人口、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卓越的组织能力,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普鲁士和...
原创 司... 三国时期一般指从曹丕即位(公元220年)开始到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为止的60年。然而,很多人会...
原创 苏...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原本国家原本出自一个国家或是联邦,因为种...
原创 刘... 说起刘禅,可能我们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说“刘禅”还没有“阿斗”出名,那么你真的...
原创 为... 成就成吉思汗多次胜利的物流“艺术”是“无物流”。 人们在观察或了解战争时,往往对武器强度、数量、战...
尧:古代中国的理想君主与智慧之... 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尧,这个在古代中国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可是五帝之一,真的是个传奇人物!...
原创 学... 最近有读者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清代的学政属于几品官职?它与督抚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虽然我曾写过不少...
原创 商... #头条创作挑战赛# 箕子简介: 箕子,子姓,名胥余,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文丁的儿子,帝辛(即纣王)的叔...
原创 唐... 历史上短命王朝的统治者通常都会被后人妖魔化,如新朝的王莽,如大周的武则天。骆宾王在著名的《讨武曌檄》...
原创 慈...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是帝王一直所实行的国家管理制度。秦朝时期,中...
原创 清... 清朝官员上朝都要佩戴朝珠,不同品级的官员都有相应的朝珠,如果带错了那可都是大罪。在一档鉴宝节目上,一...
原创 商... 今天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充话费送的吗? 这句话起源于网络,是用来幽默地说明我们今天的国土...
原创 白...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动荡再一次席卷中原大地,一场无法避免的斗争,就此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
原创 缅... 正如埃及苏伊士运河被称为欧洲国家的生命线一样,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海峡就是当今中国的生命线。 每...
原创 专... 德国的工业技术是有目共睹,而记忆金属的研发,也是德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为,这种技术最早是用来给金属...
原创 大...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六次到了江南巡游,皇帝到各地巡行,历代都有,乃是帝王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 但...
原创 他... 说起汉朝皇帝,很多人都会想到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汉武大帝,觉得这就是汉朝的明君盛世了。其实,汉朝开...
原创 秦... 一,修长城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话题就从“孟姜女哭长城”说起吧。《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四大...
原创 苏... NO.165 没有必要过度吹捧,也没有必要过度踩踏。 作者:淮河雨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
原创 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蒙古人完整的退回了草原,史学家认为元朝仍然存在,称其为“北元”。为了扫除边隐患,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