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六次到了江南巡游,皇帝到各地巡行,历代都有,乃是帝王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
但是,康熙皇帝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和这1707年连续六次南下,这就让人对他南下的目的有些怀疑了。
有人认为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赏玩川泽,是宴飨江南,说白了,就是为了江南的风光和美女。如果是这样,他就与历史上的昏君隋炀帝差不多了,那么康熙到底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去江南呢?
原来康熙帝登基以来,农民军余部和南明小朝廷等各种力量强烈反抗不断,直到1662年才彻底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彻底摧毁了南明的小朝廷,俘获了永历皇帝,统一了全国。
但是不久又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三藩叛乱,直到1682年才平定三藩,1683年收复台湾,清朝为巩固政权而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镇压才宣告结束。
至此,明末清初以来的战争进行了半个世纪。连年的战争使得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经济萧条,恢复与发展生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康熙也明白,能否发展生产直接关系到政局的稳定。因此,南巡实际上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促进生产,安抚民心。
也有人认为,这康熙南巡的目的就是治理黄河。当时黄河从河南开封南下,经过徐州、宿迁入海,黄河与运河在苏北的清河县相交。淮河燧水流入洪泽湖内,也在清河县斜流黄河,那里河流交错、水情复杂,经常泛滥。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数省受害不断。康熙六次南巡,前三次主要是为了调查了解灾情,后三次是亲自部署治河。
1684年,康熙来到治河重镇安徽宿迁,做出了开挖海口,疏泄下河的决定,并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负责这项工作。
第二次南巡之时,康熙提出自己治河构思,但是这一段时间内的治河成绩,康熙并不满意。
1699年的第三次南巡,康熙亲自测量,规划部署。第二年,他任命两江总督张鹏翮为河道总督。
1703年,为了检查张鹏和的工作,他又第四次南巡。这一次南巡之中,他两次乘河下船,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
1705年,康熙又来到黄台楼宇视察,见到当时的治河工程后,他说:朕心甚为快然,对当时的下属工作比较满意。
1707年第六次南巡是张鹏翮要求的。康熙乘船来到了清河县,查看了那里的地形,并测量了水位流量,对工程中的技术性的失误进行了纠正,对治河工程毁坏民田的事情十分恼怒。
又有人说,康熙南巡的目的是观览民情,周知励志。南巡的山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各省,历来都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兴盛之地,士绅集中。
1684年,他第一次南巡之时,亲赴曲阜,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他还不断地举行各种考试,增加江浙一带入学名额,来奖励文学。
1705年,他南浔到了江宁,决定选拔一些皇宫内书籍抄写人员。这对于江南的读书人来说,可以直接为皇上服务,将来晋升的机会较多,所以报名者十分的活跃,单是苏州一地的考生就有五百多名。
每次南巡,他还要召见还乡旧臣,或者是亲临他们府门,为其题匾题联,以示优奖。在南巡的过程之中,每到一地,康熙也是特别喜欢游览景物雅趣、川泽秀丽者。
不过总体上说,他南巡的主要兴趣并不在江南山水和美色,究竟是稳定统治、发展经济,还是带着别的什么不可名誉告人的秘密,除康熙本人之外,恐怕没有人能揭开这其中真正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