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是帝王一直所实行的国家管理制度。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发展到清朝达到顶峰。九龙夺嫡,弑父弑兄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权力往往让人利欲熏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掌握它。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结束了他的封建统治和荒谬的一生。咸丰皇帝在临终前为自己的儿子挑选出一些大臣进行对他的辅佐,但这些大臣组合的势力远远不及一个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为啥能稳固掌权47年?全靠这3张王牌在手,天下才没人敢夺权。
慈禧太后想要实现掌握权力,她拥簇恭亲王和慈安太后,致使这二人和她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最终她成功掌握了军政权力。历史上有名的垂帘听政就此开始,同治皇帝名存实亡,真正管理国家和掌控国家的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握政权的时间长达47年,光绪皇帝联合几个人一起发动过戊戌政变,但也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的权力在那47年间无人可动摇。
其实,慈禧太后能够在清朝晚期那种内外混乱的局面里始终掌握着权力,是因为三张王牌。垂帘听政的方法,带给慈禧太后第一张王牌。辛酉政变发生之时,除了慈禧太后,恭亲王,慈安太后,还有一个促使这次政变成功的关键性人物,就是瓜尔佳·胜保。瓜尔佳·胜保在当时官兵部侍郎,统领着许多综合素质高的战士。
在他加入这次政变发动队伍后,咸丰皇帝为自己儿子设置的,满汉结合的赞襄大臣便不敢反抗。他后来又向慈禧太后提出可以使用垂帘听政的政策。只有用垂帘听政的政策,慈禧太后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权力,而不是让自己手中的权力虚无缥缈。他劝导慈禧太后行使各项权力,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团体。
同治皇帝驾崩之后,光绪帝继位,光绪帝继位的年龄比同治皇帝继位的年龄还要小,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更加容易了。驭人之术是慈禧太后的第二张王牌。慈禧太后身边有两个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都沦为了他进行封建统治的工具。起初,慈禧太后手中的权力并不多,国家的许多政治权力都在恭亲王的手中。
慈禧太后为了牢牢把全部的权力握在手中,就开始了各种巧妙的方法。洋务运动开展的时候,恭亲王虽然支持它的开展,但同时主张削弱地方势力,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感到愤怒,慈禧太后发现之后立刻用金钱的方式把地方势力聚集到了自己的权力集团里。
朝中有反对恭亲王的顽固派,慈禧太后大力支持,许多支持恭亲王的大臣们看到这个局面,都开始背信弃义支持慈禧太后。同治四年,恭亲王的权力全部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许多其他势力也投靠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各种势力交织的局面,用驭人之术就把权力全部拿到了自己的手中。
对帝王的选择,就是慈禧太后的第三张王牌。同治皇帝不是慈禧太后的侄子,而是她亲生的儿子。虽然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两人之间没有太多亲情,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慈禧太后掌握权力。慈禧太后一开始以生母的身份掌握着一部分权力,这在任何人眼中都没有不妥,毕竟同治帝继位的时候非常年幼,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
同治皇帝驾崩,下一位皇帝的选择对于慈禧太后来说非常关键。这个人一定不能造成对慈禧太后掌握的权力的威胁性,这个人得年幼,而且不能是皇帝的儿子。因为选择皇帝的儿子,慈禧太后一定会被逼退位,那么她的垂帘听政也就会就此终止。
慈禧太后选择了醇亲王的儿子继承皇位,因为当时光绪帝只有4岁,所以不具备任何亲政的能力,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由此得到延续。醇亲王当时的势力也不小,但醇亲王的儿子成为了新的皇帝,醇亲王也就毫无悬念的由此变成支持慈禧太后的人。有了醇亲王的支持,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就顺利的实行下去。
慈禧太后的这三张王牌可以说是绝妙精彩。她的封建统治长达47年,但没有在此之间产生一些惑乱后宫的行为,也没有大肆的滥杀无辜,从另一个角度看她的行为,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
《寓意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