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句话出自包拯之口,是其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真实写照。包拯、海瑞等清廉的好官一直为百姓所铭记,他们的事迹不仅被历史记载,更通过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生动地活跃在各类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中,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古代的反腐倡廉一向是朝廷治理的核心目标,然而,像赵高、和珅这样贪污腐败的官员却屡见不鲜。真正能够保持清廉的好官并不多,清廉虽是一种美德,但要做到却非易事。一个官员要做出光明磊落的行为,必须要言行一致,坚守廉洁的底线,方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尊敬。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官员,尽管因贫困即将告老还乡,却因为手中装载了十几箱石头而让场面显得气派。乾隆帝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指示将这些石头换成真金白银。这位官员正是孙嘉淦,清朝有名的清廉官员,他曾为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效力,深得百姓的爱戴。虽然他未像包拯和海瑞那样流传百世,但他为政清廉、勤勉为民,依然为当时的百姓所称道。
孙嘉淦,字锡公,号静轩,出生于康熙年间的山西,家境贫寒。尽管如此,他志向远大,从小便刻苦学习,最终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康熙五十二年,他作为进士入仕,初任翰林院庶吉士等低职,虽然兄弟三人均为进士,这一荣誉一开始并没有为他带来顺畅的仕途。
孙嘉淦刚刚步入仕途时,因敢言直谏,未能获得康熙帝的宠爱。在康熙在世期间,由于孙嘉淦坚持直言不讳,曾屡遭同僚排挤,未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但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着正直的为官风范。
1722年,康熙帝去世,继位的雍正帝虽然经过激烈的宫廷斗争才成功登基,但他上任后便展现出强烈的改革意图。孙嘉淦因其为官的刚正不阿,终于迎来了展现抱负的机会。他迅速向新帝上书,提出了“三条建议”:“亲骨肉”、“停捐纳”和“罢西兵”,这些建议直指国家的弊端,其中“亲骨肉”的批评甚至触动了雍正帝的敏感神经。
雍正帝听后愤怒不已,认为这直接挑战了皇室的权威,而“停捐纳”和“罢西兵”则对雍正频繁征战和征税的政策进行了深刻批评。怒火中烧的雍正原本准备将孙嘉淦罢职甚至处死,然而,朝中一位重要大臣朱轼向雍正求情,称赞孙嘉淦的胆略非凡,雍正最后决定暂缓处罚,并重新考虑孙嘉淦的价值。
雍正最终不仅未惩罚孙嘉淦,反而对他更为器重,将他升任为国子监司业,这为孙嘉淦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在雍正年间获得了更多的职务,不仅忠诚履职,而且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未曾因为职务上的升迁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在雍正四年,他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随后的几任职务均表现出他在清廉政务上的一贯作风。尽管孙嘉淦在雍正六年因推荐不当一度被贬职,但他依然能够维持自己的正直品性,并在最低谷时依然坚持公正无私,最终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继位。作为一位资深的官员,孙嘉淦不仅获得了乾隆的继续器重,而且成为了乾隆帝身边的重要智囊之一。他的直言不讳、敢于直谏的精神得到新帝的高度赞扬,并且,他提出的《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之最。
乾隆帝对孙嘉淦的清廉、直言的品格非常信任,因此多次任命他处理各类重要事务。在孙嘉淦的主持下,多个地方的冤案得以平反,百姓得到了公正。他在河南郑州的焦韬冤案中,力求公正,最后成功洗清了焦韬的冤屈,赢得了百姓的感激与尊敬。
孙嘉淦的仕途发展得越来越顺利,然而,他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一颗为百姓、为国家尽责的心。即便在退休时,他依然坚守清贫的原则,用自己的方式维持着清廉的形象。孙嘉淦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生活上,更表现在他为国家、为百姓所做的一系列善政上。
孙嘉淦退役时,他没有随身带走任何财宝,而是通过一场戏剧性的举动——装满石头的箱子,来避免外界对他“退而不富”的质疑。虽然这一行为一度让乾隆帝产生怀疑,但当真相大白后,乾隆帝被孙嘉淦的清廉精神深深感动,并将原本的石头替换成了金银,以奖励他为国家和百姓作出的无私奉献。
孙嘉淦的一生,是清廉与忠诚的典范,他通过一生的坚持与奋斗,为清朝的盛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