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的传说里,诸葛亮俨然是智慧的化身,哪怕在他逝去千年以后,他的故事依然在勾栏瓦舍间不停流传,人们对他所经历的那些故事津津乐道,而其中最为人经常提起的,自然就是“空城计”。
空城计这个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而是来自于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艺术创造,但是由于故事极其生动逼真,所以流传极为广泛,以至于“空城计”这个词都成为了汉语文化中的一个成语,对人们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诸葛亮于228年春天开始首次北伐,任命心腹参谋马谡为先锋将领,统率部队前去镇守要地街亭,让他凭借地利之便死死钉在那里,让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不能进入蜀汉腹地,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战术指导,表示只要守在城中就可以了。
马谡虽然答应得好好的,但真正到了街亭以后,就不知出于何种缘故,硬是不顾部将王平的劝谏,一定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带着军队出城上山,结果被司马懿截断水源,蜀汉军心打乱,战略要地街亭迅速失守,司马懿率领着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直逼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诸葛亮此时身边只有数千老弱兵卒与一批文官,而西城又是低矮的老城,如果正面硬拼,显然完全没有挡住的可能性,以至于这批文官都开始商量着跑路还是投降了。在那危急关头,诸葛亮表现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镇定,他说既不需要投降也没必要跑路,只要照着我说的做,那么我们就能赢。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将旗帜都给收起来,让士卒百姓都藏到房子里去,大街上不准有行人喧哗,将城门全部打开,每个门派二十位士兵装作百姓去扫地,而自己则带着两位琴童登上城楼,左边的琴童捧着宝剑,右边的琴童捧着拂尘,诸葛亮本人则在香气缭绕中怡然自得地弹琴。
司马懿大军赶到西城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安静而略显诡异的画面,以至于军士不敢擅自行动,只得迅速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完以后第一反应也是觉得不可能,然后亲自前去城楼下观看,还能够看见城楼上的诸葛亮笑容可掬,一副胸有成竹请君入瓮的样子,心中很是疑惑,不知诸葛亮葫芦中究竟卖的什么药。
尤其看见诸葛亮身边的那两个琴童,脸上表情也是如诸葛亮一般镇定如常,司马懿心中疑惑更甚。要知道小孩是很难控制自己表情的,如果心中恐惧难免会表现出来,而从这个场面来看,诸葛亮显然有着自己不会威胁到他的绝对把握,以至于连身边童子都感受到了,只是自己为何不能威胁到他呢?
司马懿看着远处城楼上笑容可掬的诸葛亮,忽然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才发现自己确实是不可能威胁到诸葛亮,于是立刻下令撤军。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司马昭很疑惑:“眼下我们局势大好,父亲为何要撤军呢?”司马懿表示诸葛亮生平谨慎,此时必有埋伏,若是进军则难免中计,于是十五万大军又潮水一般退去。
不过若是仔细推敲,司马懿这个“必有埋伏”的理由其实说不过去,手中有着十五万大军,又怕什么埋伏呢?直接冲进去就是了,或者一直守在城下对其进行围困,最不济也要派神射手往城楼上的诸葛亮放箭以作威慑,结果司马懿直接就这么走了,没有任何的试探、等待、威慑,这是为何呢?
只因城楼上那两个琴童的镇静,让困惑的司马懿进行了深度的思考,看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之所以能够统军到这里,只是因为这里有诸葛亮,如果没有诸葛亮了,那自己的处境又会是怎样的呢?要知道曹魏从曹操时代起就开始怀疑自己,想要将自己给干掉,后来更是多次被贬被迫隐居。
若非诸葛亮北伐,那此时司马懿还在隐居种地钓鱼呢,哪里能够统有军权,而现在若是没有了诸葛亮,那么对于早就防范起司马懿的曹魏皇室来说,那他也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同时他对皇室的威胁也变得更大,也就是说诸葛亮被擒之后,司马懿本人也活不了多久了。
正是想通了这一点,司马懿才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果断撤军,看似是放了诸葛亮一条生路,其实是给自己留了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