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大举讨伐张鲁时,随他去汉中的军中有一个小人物,那时他的官小的实在是不能再小了,也算不得一个正式的官,什么官呢?代理校尉之职,《三国志》载“假校尉”。可是,后来他投降了刘备之后,就成了大将军,在蜀汉后期还是个顶梁柱式的人物。这又怎么回事?此人的遭遇怎么看起来有点像初汉名将韩信,难道是曹操看走眼了?
只是曹操手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可能也是看走眼了。但是,他比不了韩信,韩信可是一步登天的人物。再说,曹操也不是项羽,刘备也成不了刘邦。此人就是蜀汉名将王平。曹操这一走眼,却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冤家。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人。他从小是在外祖母家抚养长大的(大概也是父母双亡吧,只不过史书中无记载),跟着舅家姓,长大后才恢复王姓。其后因战乱参加了曹军,想要谋个前程,但曹操军中有本事的将领太多了,一直轮不上他。
曹操进攻汉中时,王平跟随杜濩、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这说明当时曹操虽然没有重用他,至少认为他还是个军事人才,所以才委职与他的。后来王平又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汉中平定之后,曹操离开时将他所在的军队编在了夏侯渊所部。
猫一走掉,老鼠就反了。曹操刚一离开,刘备便尽起蜀中之兵,前来争夺汉中。但是,曹操临走时也留下了可堪重任的大将,如徐晃、夏侯渊等,都不是善荏。刘备先是攻剑阁,因为徐晃在他啃不动,就开始打夏侯渊的主意。后来由于夏侯渊的一个疏忽,在定军山被老黄忠所斩,其部溃败。王平也是在此投降了刘备,只是不知是被俘虏投降,还是主动投降。后来他因有些本事,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兵出祁山,因孟达起事不密招祸,让司马懿杀了个措手不及,诸葛亮恐魏军断其后路,派参军马谡守街亭,王平做了马谡的先锋。马谡舍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故而大败于街亭。
当时兵卒星散四处,独有王平所带领的一千人马,鸣金擂鼓坚守阵地,魏国将领张郃怀疑他布有伏兵,不敢靠近紧逼。于是王平缓缓收集各营寨剩余人马,率领将士撤退。事后,诸葛亮诛杀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剥夺将军黄袭等人所领兵卒,只有王平受到特别的崇敬和重用,被加升为参军,统率五部兵马兼管屯营事宜,后又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兵围祁山,王平奉命另率一支部队坚守南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连攻数日均不能攻克。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军全部退还,魏延作乱,一战即败,只有王平的部队没有乱,王平率军稳定住了局势。因此,他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237),王平被晋封为安汉侯,替代吴壹督守汉中。延熙元年(238),大将军蒋琬驻守沔阳,王平改任为前护军,代管蒋琬府中事宜。延熙六年(243),蒋琬返还驻守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队。
延熙七年(244)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兵十余万进攻汉川,前锋部队已到骆谷。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人马,各位将领闻讯大惊。这时,很多将领都认为,依目前的兵力不足以抵御强敌,理当退守汉、乐二城。如遇到敌人让他进来,用不了多久,涪县的援军就会赶到。
但是,王平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认为,汉中去涪县千里之遥,魏兵如果夺得关隘,便是我们的大祸。现在只宜先派刘(敏)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山,自己作为后援;如果魏兵分兵进攻黄金,王平自率千人下山迎击。用不了多久,涪县援军赶到,这才是上计。
经过争论之后,大家认为还是王平说的对,于是便按照王平的计划执行。不久,涪县各军及大将军费祎从成都发兵相继赶到,魏军退还,正与王平原来计策相符。在蜀汉后期,来王平为镇边的主要将领,邓芝在东部边境、马忠在南部边境、王平在北部边境,三人同样是声名卓著获有功绩。
史载,王平因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又长期在军队中,所以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书信都是口授他人代写的,但条理都非常清晰。他也善于学习,常让别人读《史记》、《汉书》等纪传给他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书中大意。
王平一生遵纪守法,言谈稳重。据记载,他常从早到晚,端坐终日,并无武将的风度,其主要原因是他出身低微,在心理上有自卑感,常自己轻看自己,并由此而受伤害。
延熙十一年(248),王平去世,其子王训袭爵。起初,王平同郡的汉昌人句扶,忠勇宽厚,屡立战功,功名与爵位仅次于王平,官至左将军,被封为宕渠侯。
参考:《三国志.蜀书.王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