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别:
福建自古以来以“闽”为简称,仔细观察这个“闽”字的结构,其实十分有趣,因为字形中包含了“门”和“虫”。你知道这个“虫”指的究竟是什么生物吗?不妨猜一猜。
通常,对于“闽”字的由来,如果你上网搜索,或许会找到某些人告诉你它是源自于“闽江”。然而,这种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反向的。最早关于“闽”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因此可以认为“闽江”是因为这个地名的简称而得名的。
根据《说文解字》对“闽”字的解释,可以了解到:“闽,东南越,蛇种。”这句话意味着古代的闽地居民认为蛇是他们的祖先。因此,你是否想到了我之前提到的,字中“虫”其实是指什么呢?答案就是蛇。有文字研究者提出,字中的“虫”原本是个“虺”字,虺在古代是指一种蛇类,流传着“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会是蛇呢?因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炎热且湿润,虫蛇鼠蚁相对较多,而南方的很多蛇类则具备毒性。在古代,由于人们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通过崇拜图腾来寻求保护,蛇因此被视作一种保护神。
《周礼》中记载,秦朝之前的时代,有许多部落生活在福建地区,其中有七个部落以蛇为图腾,统称为“七闽”。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代在国破之后,幸存族人逐渐通过航海活动来到福建,与当地的七闽土著人群体开始融合,从而形成了后来被称为闽越族的群体。这实际上就是福建的雏形。但也许你会听到福建当地人提到“八闽”这一称呼,为何少了一闽呢?
“八闽”这一称谓直到宋朝时期才开始流行。因为在宋朝至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部分时间维持着八个府的建制,因此被称为“八闽”。到清朝时期,又加入了台湾府的称号,演变为“九闽”,这也为台湾自古属于我国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如今,福建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对蛇崇拜的风俗。例如,在每年七月初七,南平县会举办蛇王节,传说一位蛇王爷曾经来到这个地方,用火焰驱散了当地的瘟疫,因此每年六七月份,人们会举行捕蛇、请蛇王爷坐轿巡游以及放生等活动。因此,我认为“闽”字中“虫”指的是蛇这一说法还是相当靠谱的。好了,关于福建简称的讨论到此为止,不知道你家乡的简称又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