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但他在军队中的资历相对较浅。当时,军内影响力最大的人物是老帅叶剑英。虽然开国元帅中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等人依然健在,但在七十年代,这三位将领的实际地位已经远不及叶剑英。叶帅长期主掌军委,且在1976年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个人威望和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
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许多曾经的开国将领经历了不同的命运,逐步回到工作岗位。杨勇上将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那个时期他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79年后改为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虽然杨勇曾因为误解而遭受过错误的批判,但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最终被调往新疆。事实上,考虑到杨勇的资历和能力,他本应担任更加重要的职务。随着国家形势的逐步改善,叶剑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决定将杨勇召回北京,准备对他的工作进行调整。 根据叶帅的安排,杨勇将被调往广州军区,担任该军区的政治委员职务。从新疆到广州,这无疑是一次对杨勇非常理想的调动。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角度,还是从军队的需求来看,这一调整似乎再合适不过了。毕竟,叶剑英提出的建议代表了中央军委的意图,军队中很少有将领敢提出异议。然而,杨勇的回答却让人感到意外,他直接拒绝了叶帅的提议,并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想去的地方。他的回答直率而坦诚,甚至让一些人觉得他在老帅面前显得过于直接,缺乏应有的礼貌。 其实,杨勇的性格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调和宽厚,他注重照顾战友的感受,不喜欢通过抢占他人位置来提升自己。在七十年代末期,许多曾遭受打压的将领纷纷复职,但由于军区职位有限,一旦有新将领复职,必然会影响到原有将领的岗位。杨勇宁愿自己屈才,也不愿挤占老战友们的机会。如果叶帅坚持让他去广州,他当然不会拒绝,但杨勇与叶帅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使得他能如此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杨勇提出不愿去广州时,叶剑英并未生气,反而笑着问道:那你想去什么地方? 杨勇的回答并没有让叶剑英感到意外,他提出希望调往福州军区担任司令员。为什么不去广州,而选择福州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福州军区的前任司令员皮定均一年前发生了空难,福州司令员一职一直空缺,且缺乏合适的人选。对于杨勇来说,调往福州并不需要挤占其他战友的岗位,这恰好符合他不愿抢占他人机会的初衷。 叶剑英听后表示理解,并决定将这一提议提交给中央军委讨论。然而,最终的决定却让人感到意外。杨勇既没有去广州,也没有调任福州军区司令员,而是留在了北京,担任第一副总参谋长,负责主持总参的日常工作。为什么短短几天内,杨勇的调动计划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原来,叶剑英与时任全军总参谋长的邓小平同志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商议,最终决定让杨勇留在总参。 将杨勇调到总参,并非完全是叶剑英的提议,而是邓小平的主张。尽管邓小平当时担任全军总参谋长,但他在党内和国务院的工作同样繁忙,日常事务也很多,无法完全兼顾。邓小平与杨勇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了解杨勇的能力和品行,信任他能够胜任这一重要职务。既然杨勇不愿去广州,那不如让他留在北京,代替自己处理总参的事务,这样邓小平就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其他党政军工作。杨勇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随即承担起了总参的重任,尽管他一直未能正式成为总参谋长。1980年,邓小平不再兼任总参谋长职务,原本打算扶正杨勇,但尊敬的聂荣臻老帅推荐了另一位开国将领——杨成武担任这一职位。杨成武曾在1960年代短暂担任过代总参谋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威望,因此聂荣臻的推荐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最终,中央在权衡之后决定由杨得志接任总参谋长,并一直任职至1987年。尽管杨勇和杨成武都未能最终担任总参谋长,但他们的职务依然非常重要,二人在80年代都担任了副国级领导职务,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