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执政期间,勤政爱民,任用贤能之人,体察民生,宽政减刑,开启了盛世贞观之治。因此,在后人的眼中,唐太宗李世民被视为历代帝王的楷模。然而,尽管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的一生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一直让后人感到困惑;而他后来修改国史的举动,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李世民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立秘书内省,专门负责编修前五代的历史。然而,到了同年闰十二月,李世民又命令将史馆迁至禁中,设于门下内省北面,由宰相亲自监督修史。此后,史馆成为皇帝直接管理的门下省常设机构,不再负责修订前朝史书,而是专门编写当朝的国史。唐太宗为何要重设史馆,修改国史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凿的答案,成为了历史上的谜团,也激发了后人对此的不同解读。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李世民下令修改国史,是为了掩盖自己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血腥手段。根据这一观点,有人认为,李渊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实际上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到李世民的威胁和逼迫。这一做法明显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甚至连李世民自己也无法认同。因此,为了隐瞒这一历史事实,同时也为了彰显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李世民决定修改国史。他通过设立由宰相监修的历史编纂制度,使得史官难以如实记录历史,而只能按照当时统治者的意图去编写史书。
李世民在位期间,曾多次违背惯例要求查看国史和起居注,并声称这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实,作为帝王,李世民本不应随意查看史官编写的起居注。在李世民的监督下,史官们为了掩盖真相,把玄武门之变的起因编写成李世民为国家和民众牺牲、迫不得已的大义灭亲之举,这一说法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李世民还要求史官在编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几乎抹去太子李建成的所有功绩,并减少对父亲李渊的描写。例如,关于太原起兵的事件,在史书中,李渊被描绘成李世民的附庸,完全无视他在起兵中的主动作用。这样,李世民就成了开创李唐王朝的最大功臣,给百姓造成了皇位本应由他继承的印象,李渊退位后,自然应当由他继位。这使得李世民的登基显得更加合理。 另一种说法认为,李世民修改国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并削弱李渊的功劳,以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李世民要求史官在记载太原起兵时,把李渊的起兵过程从主动变为被动,表现出他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大臣,起兵造反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甚至在李渊决定起兵之前,他曾宣称要举义兵,远迎主上。这种改写的历史描绘,使李渊显得像是一个大忠臣,这对李世民的统治非常有利。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切知道李世民修改国史的真实动机,且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李世民即位期间,确实发生了国史被修改的事件。至于修改的具体原因,至今依旧是一个难解的谜团。